封建朝代會舉辦科舉選拔人才,文狀元之外,亦有憑真功夫的武狀元。清朝的張三甲,在1898年,憑精湛武藝以及殿前“執生”(“執生”是一種粵語方言,意思是“申請”或“申報”的意思),得到光緒帝欽點為中國最后一位武狀元,據說連大俠霍元甲也要認輸。不過,這個武林傳奇甫站上人生頂峰,衣錦還鄉即急病逝世,年僅22歲。
22歲贏武狀元回鄉即病逝
據《中華武術》刊出的張三甲孫子的回憶指,其祖父1876年生于今河南省濮陽縣戶部寨的貧寒武舉人家庭。
▲清朝侍衛試舉起二百斤重的石鎖。
▲光緒對張三甲大為欣賞,封他為武狀元。
▲清朝最后武狀元張三甲,據說能輕松舞起180斤大刀。
據說,張三甲自幼體格過人,目睹父輩練武后,在跟隨母親落田時,便會用挖野菜的鏟練“飛鏢”;和伙伴玩耍以棍棒練“刀法” ;麥場上同伙伴摔打練“拳術”。
張三甲14、15歲時,已長成彪形大漢,家傳武藝已滿足不了他,于是拜武術名家楊國昌(字盛朝)為師,刻苦學武,很快便精通各種器械拳腳。據《楊盛朝先生教澤序》指,張三甲“弓、箭、刀、石,色色冠群”,飛馬射箭,百發百中,力大無比,可輕松耍起180斤大刀。
之后,張三甲又遇到庚寅科會試欽點藍翎侍衛杜同春,獲其教誨,令武功更上層樓。
1897年,張三甲在鄉試中成為武舉人。1898年,清朝最后一次武會試開科,張三甲赴京應試。
由于當時不成文規矩,要拜朝中有名望人士才可參加會試,張三甲于是拜了恭親王為師。
張三甲孫子指,其祖父在會試中,弓、箭、刀、石,樣樣成績名列榜首,會試中第一名會元。
輕松揮舞180斤大刀
殿試時,身材魁梧的張三甲,手提180斤重大刀,威風凜凜進場,成為全場焦點。演武時將大刀揮得虎虎生風,只見刀光不見人影。
不過,由于張三甲忘記把射箭時的骨板指脫下,影響大刀一度險些跌落地下,幸張三甲果斷敏捷,一邊咬碎骨板指,同時用右腳尖用力一挑,把已經飛脫的大刀踢回手中,繼續余下演示。
張三甲行云流水的動作及靈活“執生”,看得光緒帝龍顏大悅,連連叫好,即場欲點他為頭名狀元。
武無第二,據說現場曾有人不服張三甲當上武狀元,要求比試。張三甲即隨手把大刀輕輕一插,大刀便入地三尺,令“挑機”者大感佩服,知難而退。
張三甲隨即以一甲第一名奪魁,欽點狀元及第,欽命御前侍衛?;屎筮€親自為張三甲披紅戴花,成為清朝最后一名武狀元。
霍元甲兩招未擊倒即認輸
▲霍元甲是清末民初的知名武術家。
張三甲奪得武狀元之后,武林也隨即多事,許多高手紛紛要求比武“蹭熱度”,但張三甲也未嘗敗績。
各場“挑戰賽”中,最受矚目的,便是以迷蹤拳聞名,從來創辦精武體育會的霍元甲比試。
據說,雙方約定,霍元甲如未能在兩招內擊倒張三甲,便算輸了。而霍元甲全力出手,打出兩招后,張三甲仍紋絲不動,霍元甲即爽快認輸。
靠絕世武功站上人生顛峰的張三甲,在名動江湖打出名堂后,卻在衣錦還鄉僅十多天,便急病去世,年僅22歲,為中國最后武狀元再添傳奇一筆。
編輯︱沈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