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中國超過日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視品牌區域。2018年,全球電視機的出貨量共為2.4億部,中國就貢獻1.6億部,全球佔比達到了67%。不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當全球已有超過500個電視臺、4000萬部電視機,中國的電視廣播尚處于空白狀態。直至1958年3月,天津無線電廠試制出我國第一部國產電視機——“北京牌”黑白電視機,自此中國電視事業誕生了。
▲“北京牌”黑白電視機是新中國第一部國產電視機。
▲在1958年3月初,研制出第一部820型35厘米(14吋)直空管黑白電視,被譽為“華夏第一屏”。
拆蘇聯電視樣機研究
1957年,國家決定大力發展電視廣播事業,由當時主管電子工業的原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簡稱二機部十局)把研制電視發射中心設備的任務交給北京廣播器材廠,把研制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天津國營七一二無線電廠(簡稱天津無線電廠),從而拉開了我國電視廣播事業發展的序幕。
天津無線電廠接到任務后,組成了8人試制小組,由黃仕機主持設計工作。當時,別說造電視機了,很多人連電視機都沒見過。研制小組于是將僅有的蘇聯“紅寶石”牌電視樣機拆開研究。不過卻遇上了一大難題──許多電視機用元件國內還沒有生產過,意味先要把這些元件全都造出來。于是,研制小組根據當時國情,定下“採用國產電子真空管,一個電視接收和調頻接收兩用、控制旋鈕設在前方”的電視機設計方案。
另一方面,廠方派人到北京向剛從捷克學習電視技術歸來、北京廣播器材廠承擔電視中心設備研制工作的人員學習,邀請他們到天津傳授關于生產電視機的知識。二機部十局又從蘇聯購置“旗幟”牌電視機樣機、散件和圖紙資料供參考??朔T多困難,終于在1958年3月初,研制出第一部820型35厘米(14吋)直空管黑白電視,被譽為“華夏第一屏”。3月17日當晚,電視機清晰地播出動畫電影《小貓釣魚》,意味著中國第一部電視機的試制已取得成功?,F時這部電視機仍存放在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的產品陳列室中。
五一前首批制造15部
第一部電視樣機試驗成功后,工廠立即組織全廠生產,終于在“五一”前夕趕制出第一批15部電視機。
1958年5月1日晚上7時整,北京上空出現了中國電視節目信號。北京僅有的15部電視接收機的屏幕上,出現了一幅以廣播大樓模型為背景圖案、上書“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字樣的電視畫面。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電視事業。
今天的眼光看,北京牌820型35厘米真空管黑白電視機十分簡陋:它長、寬、高分別是46厘米、43厘米和48厘米,左、上、右三面為2厘米厚度的木質外殼,內部除5根玻璃直空管和顯像管外多為金屬元件,這應該是它笨重的原因。電視機正面的四分之三面積都是保護屏,小小的顯像屏位于保護屏內部正中,在保護屏的下方兩側安裝了兩個塑料旋鈕,控制開關和音量,音箱位于左、右木質外殼兩側,背板下方印有“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制造”“北京牌820型電視接收機”等字樣。
博物館可見蹤影
據悉,第一批生產出的15臺“北京牌”電視機現時有一部在廣東惠州仲愷高新區TCL液晶產業園內的電視博物館公開展出(參觀者需提前預約),另有一部存放在在清華博物館。
值得一提,在70年代,一部14吋黑白電視機售價450元人民幣,當時450元相當于一般年輕職工一年或一年多的工資,中老年職工則是半年的工資。而1970年,中國第一部彩色電視機,亦是在天津無線電廠誕生。當年彩色電視售價平均約700元,是打工仔兩年的工資。
中國電視工業飛速發展,經歷了黑白到彩色后,還有高清、超高清幾個重要發展階段,未來還會朝虛擬和立體化的方向發展。電視機亦從“奢侈品”到“生活必需品”,電視的屏幕越來越大,功能也越來越多。電視見證著歲月的更替,也見證著人們美好生活的變遷。
編輯︱胡影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