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財說 | 滿屏關于易會滿的反思,都跑偏了

    發布時間:2025-09-11 22:53

    文/劉勝軍

    【易會滿的落馬,不是黑馬而是白馬】

    易會滿倒在了A股牛市奔騰的腳下,頗具諷刺意味。須知,在他任內,上證指數20次跌破3000點心理大關。

    這幾天滿屏都是對易會滿的吐槽,主要是幾大類:1)關于易會滿腐敗的八卦細節,例如他的同學圈、家人、同事;2)董少鵬、劉紀鵬吐槽自己的言論曾遭遇易會滿打壓,如今揚眉吐氣云云;3)易會滿在五年任期內1908家企業上市,募資2.22萬億元,平均每天就有一家公司登陸A股。

    如果我們的反思僅止于此,實在太膚淺了,學費白交了。

    真正應該問的是:如何避免下一個易會滿?

    圖片

    所有的腐敗都令人痛恨,但證監會主席腐敗更是難以承受之重:哪一家上市公司背后不是千千萬萬的投資者血汗錢?

    然而,易會滿腐敗真的令人意外嗎?在我看來,易會滿的落馬,不是黑馬而是白馬。無他,唯權力太大耳。最近,2016年辭職的證監會原發行監管部監管四處處長楊郊紅家中被抄出2至3億元現金,相信你也不會假裝很震驚。

    很多人詬病易會滿任內企業上市太多。其實,IPO數量多并非問題所在。長期以來,中國直接融資占比過低,這是金融體系一大痛點。擴大IPO數量,暢通直接融資,這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央推動“注冊制”改革的出發點。此外,面對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資本市場正是創新企業的孵化器,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乃“國之大者”。

    圖片

    真正的問題在于:IPO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還是一種特殊的權利。假如IPO就像買賣汽車、房產一樣的正常市場行為,哪里會有腐敗的空間?反之,假如一家公司能否IPO取決于證監會的“一紙批文”,則為腐敗打開了方便之門。須知,在目前的情況下,一家公司如果能獲得IPO機會,不僅可以融到數億數十億的資金,更可以方便大股東和管理層以很高的價格(市盈率)套現。

    一個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是:明明去香港上市難度很低,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企業非要一門心思上A股?只因A股市盈率更高!

    ——2023年A股市場有67家企業實現科創板上市,平均發行市盈率為90倍,其中發行市盈率低于20倍的僅為2家,占比3%;有110家企業實現創業板上市,平均發行市盈率為44倍,其中發行市盈率低于20倍的僅為3家,占比3%;有59家企業實現滬深主板上市,平均發行市盈率為29倍,其中發行市盈率低于20倍的為7家,占比12%。

    ——2023年香港新股中,有74%的新股發行市盈率低于20倍,其中10-20倍發行市盈率占比最多,高達39.7%。

    不難理解,為什么A股IPO機會會成為一種特殊權利。既然這是一種特殊的權利,經濟學意義上的“租金”就產生了,這是腐?。▽ぷ猓┑幕A。

    對比一下美國股市就更能明白這一點。美國股市是全球最大、最發達的市場。但過去幾十年,雖有安然等造假事件,但從未發生美國證監會(SEC)官員受賄案件。為什么呢?因為美國的IPO是“真正的注冊制”,企業能否上市主要取決于股票能否賣得掉,而非美國證監會的批準。說白了,美國證監會官員即使想尋租也沒機會。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注冊制的話,那應該是:

    ——一家企業能否順利IPO究竟是投資者說了算,還是證監會說了算?

    比較而言,中國資本市場監管部門始終不肯放棄“實質性審批”的權力,這才是中國資本市場問題之癥結所在。

    最初,中國資本市場實行的是“額度制”,是完全的審批制;隨著審批制弊端充分顯現,我們轉向了“核準制”,但實踐證明,核準制是換湯不換藥,本質上是“不叫審批制的審批制”。于是,又有了如今的“注冊制”。

    然而,如今的注冊制,依然在兩個維度保持了“實質性審批”:

    ——一家公司是否具備IPO資格。例如,2024年《中國證監會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指出,“嚴把入口關,堅決執行科創屬性評價標準,優先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如此一來,“實質性審批”就不可避免了。

    ——對IPO發行節奏的控制。2024年,A股IPO融資金額僅為673.53億元,較2023年縮水81.11%,為十年來首次跌破千億元大關,上市家數從2023年313家暴跌至100家。這種發行數量的銳減,不是市場供求所致,而是監管部門的有形之手調控。

    圖片

    只要這兩種“實質性控制”猶存,就難言注冊制改革成功。

    為什么不能放棄控制,“讓上帝的歸上帝,讓凱撒的歸凱撒”呢?原因無非有二:

    ——每次股市下跌,都有不少人歸因于IPO太多。在民粹主義壓力下,監管部門往往收緊IPO。殊不知,這是典型的歸因錯誤。美國證監會從未限制IPO數量,為何美國股市十年牛市?大家想想看,如果上市的都是英偉達這樣的優秀企業,股市會跌嗎?因此,數量不是問題,質量才是問題。如何才能確保上市公司質量?美國的經驗表明,上市公司質量不是證監會“審批”出來的,而是通過投資者“用錢投票”的市場機制篩選出來的,當然嚴格的監管也必不可少,但監管與審批是兩碼事。

    ——監管部門不肯放棄充滿巨大利益誘惑的審批權。正如人民日報俠客島所點出的:“金融腐敗和其他領域的腐敗,其脈絡和本質并無二致——都是因為貪圖私利,模糊監管規則,打亂法規程序,以各種“為國為民”的借口,不愿意真正市場化、公開化、透明化,姑息市場黑暗,表面上是為了“穩定”和“繁榮”市場,實則為自身渾水摸魚,從中牟利”。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創辦者之一、曾擔任證監會副主席的高西慶早在1996年就憂心地指出:“證監會成立4年來,經其手批準發行、上市的公司360多家,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4個計劃單列市主要領導人及各部門各級別官員、國務院各部委主管官員、各企業領導、工作人員等浩浩蕩蕩、絡繹不絕,經年累月地出入證監會等國家行政部門,以求獲得其地區、其部門、其企業的公開發行權。放棄一個具有如此規模和深度的權力,對任何一個機體來說,恐怕都需要經歷一場‘從靈魂深處爆發的革命’!”

    切不可因為當下的牛市,就誤以為資本市場改革已經大功告成。相反,注冊制改革依然前路艱辛。只有放下控制市場的“選美執念”,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資本市場才能真正浴火重生。但愿我們能從易會滿事件中學到真正的教訓。


    編輯︱梁景琴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