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歐亞評論》9月14日文章,原題:不止擁有鋰礦,中國電池的主導地位及其對世界的啟示。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電池產業的全球優勢并非源于擁有鋰礦資源,而在于構建集精煉、組件制造與規?;a于一體的完整價值鏈。2025年初數據顯示,中國鋰儲量雖升至全球16.5%,但其真正核心競爭力在于對電池材料加工、正負極生產以及工廠運營技術的全面掌控。
中國通過多技術路線并行發展戰略鞏固領導地位:在優化液態鋰電池的同時,推動鈉離子電池在儲能領域的規?;瘧?,并以半固態電池作為邁向全固態的實用化過渡。鈉離子電池憑借資源豐富和低地緣風險的優勢,依托現有產線設備實現低成本轉型。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依托國家標準和儲能項目招標,加速其商業化進程。
中國成功構建高度協同的產業生態,其核心經驗包括:
一、政策與補貼協同,長期減免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并提供明確招標限價,穩定市場預期;
二、標準與專利聯動,依托國家標準和認證采購加速技術轉化;
三、掌控中游關鍵環節,生產全球80%的電芯及85%以上的正負極材料,并通過產業聯盟促進協同創新;
四、規?;瘍炏炔呗?,堅持量產“足夠好”的技術,通過磷酸鐵鋰等路線積累制造經驗和成本優勢。
中國電池產業的成功表明,其本質是通過政策引導、產業鏈協同與規?;芰嫿ǖ目沙掷m工業模式,而非純粹依賴資源儲量。這一路線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注重實用化、強調中游產能建設的重要借鑒。
編譯 | 迪巴拉
編輯︱賀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