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水平過高,容易引發中風及心臟???要降低血脂水平,有醫生實測每日三餐只吃魚不吃肉,結果發現血脂中的三酸甘油脂水平在3周后竟大減一半,血液也因此變得清澈,當中他特別推薦可多吃一種魚類,對降血脂的效果最好!
醫生推薦1種魚最有益健康 大贊“幾乎沒缺點”
日本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專家大平哲也醫生在著作分享指,根據日本大型追蹤研究“CIRCS研究”及國內外多個流行病學,發現健康的人的生活習慣關鍵在于健康飲食。
大平哲也醫生提到,大部分食材各有優缺點,因此為了維持身體健康,均衡飲食就相當重要,不能一直只吃幾種食物。但唯獨兩類食材是幾乎沒有缺點的,那就是蔬菜與魚類。在魚類中,最有益健康的是“青背魚”,即是鯖魚、沙甸魚、秋刀魚等背部呈青藍色的魚類。
實測三餐只吃魚不吃肉 3星期血脂水平降一半
為了測試吃魚對健康實際有哪些好處,大平哲也醫生親自實測3個星期“三餐不吃肉只吃魚”。為了料理方便,他主要選擇魚生及鯖魚罐頭。3周后,他發現自己三酸甘油脂數值下降了一半,血液也變得更清澈。但當實驗結束重新吃肉后,三酸甘油脂數值在短短1周內即回歸基本,反映了魚類比起肉類對于健康更有益。
對此結果大平哲也表示,很多人可能因為不會烹飪或覺得處理魚類很麻煩,因此平日很少吃魚,但透過罐頭魚肉也能夠攝取到魚類的營養,作為日常食材可以大大減省準備工夫。除了水煮鯖魚罐頭,他亦推薦水煮三文魚中骨罐頭和吞拿魚罐頭。但要避免選擇蒲燒沙甸魚罐頭、蒲燒秋刀魚罐頭等,它們雖然也是“青背魚”,但制作時加入較多鹽和糖,調味較重,健康程度就打了折扣。
降血壓/膽固醇3大飲食建議
大平哲也醫生分析了各項大型健康研究,發現長壽不生病的人之飲食習慣還有以下共通點:
1. 補鉀排鈉控制血壓
建議多吃黃綠色蔬菜、綠色蔬菜及水果,無論生吃、白烚或煮火鍋都是很好的烹調方法。牙齒不好的長者可以考慮冷凍蔬菜,例如冷凍西蘭菜和蘆筍,它們保留了絕大多數的營養,幾乎不輸新鮮蔬菜,而且料理起來更方便,煮熟后口感偏軟。
2. 戒吃肥肉控制膽固醇
大平哲也醫生強調,雞蛋營養價值高,一般人正常每天吃1顆雞蛋不需要過度擔憂膽固醇,反而要小心避免吃肥肉和過量攝取動物性油脂,才容易導致壞膽固醇過高,引致血管發炎及動脈硬化,增加中風與心肌梗塞風險。
3. 適當選擇零食
大平哲也醫生最推薦吃雞胸肉和無鹽堅果作為零食,雞胸肉高蛋白低熱量,有飽足感,而堅果富含好油脂、鎂和鉀等礦物質,比起吃薯片或餅干健康得多。
青背魚不止降血脂 還有哪些好處?
青背魚除了能夠幫助清除三酸甘油脂,降低血脂水平之外,更是非常好的護腦食物。日本神經內科醫生古和久朋曾推介6種食物,有效清除“大腦垃圾”β-類淀粉蛋白,讓輕度認知障礙癥患者有30%機率逆轉病情。鯖魚、秋刀魚、竹筴魚、沙甸魚等青背魚含有DHA、EPA等不飽和脂肪酸,保持神經細胞膜健康,讓腦部運作更順暢,有助保護大腦及心臟。因此被列于防腦退化食物名單之中。他建議使用煮或烤的方式來烹調魚肉,或直接吃刺身,但要避免油炸,以免DHA和EPA營養受到破壞。
營養師高敏敏則表示,魚類不只是優質蛋白質來源,更含有豐富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當中的DHA能夠幫助延緩成年人腦部及視力退化,而EPA則有抗發炎、預防血栓形成、保護心血管及降低慢性病風險的好處。她比較了15種魚類的DHA和EPA含量,屬于青背魚的鯖魚和秋刀魚的含量位居頭兩名。
三酸甘油脂水平過高有甚么影響?
據本港醫管局資料,三酸甘油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食物中的脂肪酸則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過量攝取,會令血液膽固醇升高。
·不飽和脂肪酸:適量攝取并且避免大量脂肪,有助降低血液膽固醇。
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三酸甘油脂的作用、影響、理想水平如下:
·三酸甘油脂是用于計算總血膽固醇水平的主要血脂之一。
·三酸甘油脂水平過高會堵塞動脈,阻礙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正常運作, 從而增加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
·理想的三酸甘油脂水平是低于1.7mmol/L,而且越低越好。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編輯︱梁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