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蘋果iPhone在美國就是“百元機”“千元機”,為何國產旗艦不效仿其定價千元”的討論引發關注。
從價格數字看,iPhone 17美國起售價799美元,iPhone 17 Pro Max美國起售價1199美元,換算成人民幣與國內5999元、9999元的官方售價差距不大。
但美國全職勞動者周薪約1000美元,買一臺iPhone僅需一周工資;而國內消費者若月收入5000元,買同款可能要花近兩個月工資。價格的“體感差異”本質是收入水平的鴻溝。
再看國產旗艦,華為、小米、OPPO的高端機型動輒5000元起,甚至破萬,這并非國產手機“比蘋果貴”,而是它們在高端市場對標蘋果,處于同一價格區間。國產廠商的旗艦機若定價1000元,根本無法覆蓋研發、供應鏈等成本,也撐不起“高端旗艦”的品牌定位。
此外,美國iPhone有運營商補貼(分期付款、合約機),降低了購機門檻,而國內運營商補貼幾乎沒有,消費者需承擔全額定價。
同時,國產品牌還有大量1000~3000元的機型,這些大眾價位產品才是銷量主力,只是旗艦機型的網上討論度更高。
綜上,國產旗艦的定價邏輯,是人均收入、消費習慣、市場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并非“學不來蘋果”。
來源︱快科技
編輯︱賀巧華
編輯︱賀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