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在2017年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在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六個范疇下提出多項措施,推進智慧城市發展。 轉眼間《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已公布接近7年,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設,在多個范疇下也有長足的進步。
政策宜拆墻松綁
不過,這7年間全球智能科技、法律法規,均有翻天覆地的改變,而香港的優勢定位,在中央支持下也不斷提升。 香港應積極借鑒內地及外國經驗,結合自身優勢,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首先,政府需在政策層面上積極拆墻松綁。 舉例中國內地電商行業發展成熟,當中在物流配送上,近年興起使用機械人,以及無人機送貨。 我認為內地最成功的經驗是,但凡法例上沒有明文禁止,企業就會大膽嘗試,推陳出新,闖出新路。 回到香港,網約車近年在全球各地大行其道,作為“智慧出行”的一環,網約車有其存在的必要,但近月卻面臨的士業界的阻力,政府應該與相關持份者展開更多的討論,讓傳統持份者理解,并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善用科技改善服務。
拓人工智能教育
不少人稱2023年是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過去一年發展迅速。 新加坡近月積極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實在值得香港仿效。 政府應針對在職人士,尤其是企業中層,鼓勵他們學習人工智能相關知識,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和應用,善用這項新技術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創新能力。
香港在人流、資金流、物流和訊息流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 香港坐擁一國兩制,以及大灣區中心樞紐優勢,可加強與鄰近內地城市的合作,共建智慧城市群,并讓香港充當內地和海外之間的連接橋梁,促進與全球的合作和交流。
事實上,近年香港不乏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案例,例如,轉數快等電子支付系統,在消費券的推動下得到了廣泛普及,加快推動“無現金化”的消費場景。 智慧城市發展永遠不會有盡頭,我期望政府去年提出成立的“數字政策辦公室”,領導及協調各部門推出更多的數字服務,讓香港在智慧城市發展上更上一層樓,為市民和企業提供更便利、更高效、更智能的生活和營商環境。
楊文銳
科晫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智慧城市聯盟會長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