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星島熱評】促進銀發經濟,釋放長者生產力

    發布時間:2024-11-18 13:11

    勞福局日前發表人力推算報告,指出本港在2023年的人力供應約為350萬人,但人力需求則達355萬,出現約5萬人的落差。預計到2028年,人力供應短缺更會倍增至18萬人,尤其以熟練技術人員最為嚴重,欠缺約6萬至6.5萬人,包括屋宇及機電設施技工、升降機及各類船只的維修人員等。此數字已計及近年經濟增長放緩和企業增加使用創新科技對人力需求的影響。

    勞動力短缺主因是香港人口維持老化和少子化,再加上近年的移民潮、海外升學潮和內地單程證新移民減少等。雖然政府近年已推出多項措施,希望可鼓勵港人生育和吸引更多海內外的年輕人才來港;但前者即使有效,港人愿意多生一兩個,亦最少要等十多二十年才能轉化成勞動力增長;后者暫時見到一定成效,有數以萬計來自不同地區的人才申請或經已來港,但他們大多是高學歷、高技術人士或已“上岸”的投資移民,無法解決本港中基層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香港長者仍然有心有力

    隨著香港教育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加上家長普遍望子成龍、重文輕武的心態,導致絕大部分本地年輕人都不愿意從事上述中基層技術工作。政府近年已加強推動職專教育和更多元化的學生生涯規劃,設立應用科學大學等等,但移風易俗需時。有些大城市例如新加坡,則是通過大量輸入外勞,來填補本地的體力勞動工種和中層技術人員空缺,讓有限的本地勞動力集中從事高技術和高收入工作。惟香港因政治及居住空間等理由,難以照辦煮碗複制。

    另一個中短期的應對方法,是延長、善用及提高年長人士的勞動力和生產力,這正是現時建造業和維修技工行業的普遍情況。事實上,隨著醫學進步,不少年過60歲、以至70歲的香港長者仍然有心有力,希望繼續工作賺取收入,以至令晚年生活有所寄託。太早退休完全不工作,反而會令部分長者失去生活動力和社交圈子縮窄,并因收入“清零”而不敢出外消費,影響生活質素和身心健康,自然會老得更快、病痛更多,繼而增加政府的醫療及社福開支,對子女(如有)及照顧者造成更大負擔。

    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促進銀發經濟工作組”,其中一個工作重點便是“釋放銀色生產力”,內地稱之為“反聘”。除了政府公務員及個別大機構,香港并無指定的退休年齡。然而,人老了,其體力、記憶力及集中力等整體生產力難免逐步下降,亦未必想持續每周5天及朝九晚五上班,因此需要在工作種類、時間和環境上作出調整,例如更彈性的上班時間和聘用條款,善用各類樂齡科技以減少體力損耗和發生意外的機會等。

    政府在政策上也需加以配合,包括檢討相關的雇傭法規和長者福利發放準則;向有意重投社會或轉換合適行業工作的長者提供培訓;向“反聘”人士及愿意以特別條款聘用長者的企業,提供一定的稅務優惠以至津貼;資助企業購置便利長者員工的樂年科技產品等。更重要是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減少雇主、同事,以至顧客,對年長雇員及服務員的歧視,當中日本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

    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若能有效釋放長者生產力,除了有助紓緩勞動力不足,長者有了一定收入,亦會更有信心外出消費,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銀發經濟”是將長者看成消費者,不要想盡辦法逼他們使錢、按樓或投資,而是讓他們在晚年仍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