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副校長、教務長及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王博出席星島新聞集團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暨大灣區融合論壇2024”,并發表主旨演講,指出科技賦能文化發展,而近年中國文化產業有70%以上的增量由科技創新推動。
▲王博表示,香港一直尋找自身定位,而內地及香港合作發展將會令彼此變得更好。
人工智能(AI)等技術快速發展,王博認為新技術發展迅速,但人也要同時思考技術倫理等問題,例如刷臉等技術相關的一些憂慮。 他強調,科技發展一往無前的同時,也需和“瞻前顧后”的文化互相作用,需有“向善”、“留白”的一面,即其應用要有所節制、符合人類社會道德價值觀,并增進人類的自由和道德。
對于本港,王博表示,香港一直尋找自身定位,而內地及香港合作發展將會令彼此變得更好。 他認為,香港是整個中國現代文明積累最厚重的地方,是其獨特的氣質與優勢。 王博又指,不少大國間競爭、沖突對抗類似法家對世界的理解。 世界復雜多變,他寄語希望內地、香港“自立而不自大,合群而不失去自己”。
他說香港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但同時整個香港的發展是“在一起”中完成,一個是和國家在一起,一個是和世界在一起。
秩序構建背后是價值觀
王博從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思想角度來討論科技和文化,他稱在講宏觀經濟發展的時候,想到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是對人的理解、塑造和期待。 秩序構建背后是價值觀,不同的價值和秩序塑造不同的生命和世界。
他表示,中國文化有三種秩序精神,直接導致對人的不同理解。 法家對世界的理解有點像現在面對的世界,沖突對抗。 法家是用粗暴的方式構建社會秩序,構建的世界是個強制性秩序。 在法家的世界中,人是自私自利的,是被完全抽象為孤立的動物,一個人如果算法、算力很強,就會勝出。 這里沒有情感,人成為工具。
而儒家認為人應是有情感道德的人,他把人性理解為善的,他構建的世界是愛和正義,塑造的是一個道德的人,是一種教化性秩序; 老子和莊子代表的道家則不追求氣力、倫理,他的重點是要自由,拒絕善和惡兩方面,他把人當作很豐富的,他希望每個人成為一個真實的人,真實的生命,是一種自化性秩序。
科技的氣質是一往無前
王博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系統之間。 科技的氣質是一往無前、不太在意歷史,而文化要瞻前顧后。 他稱香港是一個特別有文化特色的地方,既可以看到過去,也可以看到未來。
他稱科技是最大的變量,會引起其他的變化,如產生文化的新業態。 不過,王博認為要看到科技的邊界在甚么地方,在科技無限進步的時候,要思考有沒有失去什么東西。 他稱現在很多地方的管理都很嚴格,用了高科技的技術,如刷臉。 但同時他產生很多顧慮擔心,“是想要一個完全透明的生命和世界,還是有些透明又不那么透明的世界中?”他認為生命完全透明,很多意義都完全失去。 在科技向善的同時,為AI立心,才能為生命立命。
他還強調,要發展創新,留白很重要,“需要我們自己節制自己的沖動,無論是科技的研究還是運用都要留白”。 最后他指出,知識的盡頭是無知,知道無知才知道自己的有限性。 不管是中國還是香港,任何一個領域都要自立而不自大。
【宏觀新視野 創賦新動能】
2024年屬全球政策轉向的一年,由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至經濟改革等轉向措施,陸陸續續在各國出臺。 中國自今年7月第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向,而10月更發布一系列增量政策,以解經濟下行壓力;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活力最強、科技最前沿的地區,應相互協作,共促發展; 香港更是肩負破局改革,為中國連接世界、滙聚精英的橋梁。 有鑒于此,星島新聞集團再度舉辦經濟高峰論壇,邀請內地及香港政商翹楚,以至學術權威領袖,聚首一堂,就中國宏觀經濟作出最新解讀,了解專家們獨到視野。 是次研討會內容將圍繞中美經濟新格局、大灣區戰略及香港改革之路三方面,一同探討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