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福布斯》12月30日文章,原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主導地位對美國汽車制造商的警示。文章報道如下:
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正經歷劇變,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占據主導地位,讓美國廠商陷入被動。被譽為“新能源汽車教父”的前日產高管安迪·帕爾默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中國如今是新能源汽車制造的無可爭議領導者,對特斯拉、通用汽車、大眾及其他廠商敲響警鐘。面對美國汽車行業430萬從業者,政府和企業界肩負保護本土制造業與就業的重任。來自中國的挑戰已傳遍全球。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崛起堪稱驚人。超過200個品牌在國內競爭,使技術創新呈現加速度。中國政府在補貼、研發和基礎設施方面投入巨資,使中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制造中心。2022年,中國比亞迪新車注冊量達240萬輛,市場占有率為11%,成為國內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品牌。比亞迪從上世紀90年代的電池制造商發展到2022年推出首款全新能源汽車,其增長令人矚目。相比之下,特斯拉2023年的產量為180萬輛,全球排名僅次于比亞迪。
不僅規模領先,中國新能源汽車在質量上也超越西方競爭對手。部分中國新能源汽車單次充電續航里程達500英里,且在20分鐘內即可充電至80%,這些指標讓美國廠商難以匹敵。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源于性能與價格的完美結合。例如,比亞迪和五菱宏光各有一款車型重新定義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期待。Seal以豪華配置對標特斯拉Model 3,價格僅為后者的一小部分;而宏光Mini EV的售價不到5000美元,使新能源汽車走進大眾生活。此外,零跑汽車等企業推出的快速充電電池技術和寧德時代的新型電池產品“神行Plus”,進一步鞏固中國在電池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在東京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汽車制造商和新興企業的崛起顯著改變汽車行業,特別是在低成本、高性能需求日益增長的亞洲市場。中國企業不僅在歐洲和中東迅速擴展,還在墨西哥設立工廠。相比之下,美國汽車制造商面臨供應鏈瓶頸、勞動力成本上升和政府支持不足等挑戰。
雖然特斯拉在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仍占48%的份額,但中國企業憑借規模與效率逐步壓制其影響力。德國和日本汽車制造商也受到中國出口的沖擊,德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前十車型中無一由本土制造;而本田和日產甚至在討論合并以應對挑戰。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成功得益于高度協調的戰略,從稀土開采到充電站建設,全產業鏈布局降低成本,提高國內消費率,同時為全球擴張奠定基礎。相比之下,美國在新能源汽車推廣的努力顯得零散而乏力。盡管關稅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國內產業,但長遠來看,創新與戰略協調才是競爭的關鍵。
為應對中國的挑戰,美國政府和產業界需從中國模式中汲取經驗,加強政策支持與資源整合,推動本土制造業創新,搶占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先機。
編譯/迪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