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下任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全球焦點,“華爾街日報”引述下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早先發表的報告,他支持美國向協防盟邦征收保護傘高關稅,還建議簽署類似“廣場協議”的“海湖俱樂部協議”,以降低美元幣值。
全球觀望特朗普(Donald Trump)將提出的美國新關稅政策可能動向,對中國、加拿大與墨西哥稅率是否如選后所言提高?美國制造業是否會因高關稅轉往國內設廠?受影響國家如以牙還牙高稅率回應,是否升高緊張? 全球經濟是否會如關稅戰歷史經驗趨向衰退?都是未知數。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曾報導,特朗普幕僚已評估縮減關稅開征清單并聚焦特定關鍵產業,這有異于選前承諾,特朗普發文指報道為假新聞。 不過特朗普就職后如何實踐選前說法,仍是報道焦點。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12日引述獲提名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的米蘭(Stephen Miran),擔任哈德遜灣資本(Hudson Bay Capital)資深研究員,于去年11月發表的“重塑全球經貿體系的用戶手冊”報告,當中的分析值得關注。
米蘭認為,美國平均進口關稅若為20%甚至高至50%還是會獲益,當前的平均稅率為2%。關稅是一項工具,國際間若透過干預來弱化美元時,可用以處理長期緊張局勢;國支持他國經濟與軍事導致美元被高估,貿易逆差擴大及美國工業基礎空洞化。
他寫道,開征關稅與調整強勢美元,在未來數10年將超越任何政策并發生廣泛影響,根本上改變國際經貿與金融體系。
41歲的米蘭為保守派智庫曼哈頓政策研究中心(Manhattan Institute)研究員,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華爾街日報指出,他在獲任命前于智庫發表的報告并非政策建議,也不是特朗普本人的看法,不過可以藉此了解未來政策可能如何執行。
米蘭認同經濟學的“最佳關稅”(Optimal Tariff)理論,“壟斷買方”擁有議價力量,如果開征關稅,出口者可能自行吸收,市場價格不會有變化,消費者即使多花一點,關稅效應也可抵消成本增加。
至于20%甚至高至50%的關稅還是會獲益的說法,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學者柯斯提納特(Arnaud Costinot)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者羅德里格茲-克萊爾(Andrés Rodríguez-Clare)的研究。 不過柯斯提納特曾指出,以特朗普首任期對中國開征關稅來看,多由美國進口商吸收了關稅成本。
面對他國可能提出報復性關稅,米蘭認為特朗普政府可宣布降低對這些國家的聯合防衛義務; 換句話說,日本、韓國及北約(NATO)成員國若因此對美提出相應高關稅,美國可能不進行協防。 不過報道指出,主要對美貿易逆差國家如中國、墨西哥及越南,都不在美國的保護傘下。
由于特朗普不承諾對盟國加拿大與丹麥不進行經濟與軍事脅迫,國際間憂心,俄羅斯與中國對鄰國也采相同態度,特朗普上任后的新關稅對象成為焦點。
報告還建議,美國可效法1985年與日本、英國、法國及西德簽署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與盟國簽署《海湖俱樂部協議》(Mar-a-Lago Accord),以降低美元幣值,促進工業與出口。 “廣場協議”上世紀末生效后,日圓升值與資產泡沫化,日本經濟長期停滯。
他認為,經過幾輪關稅增加后,美國貿易伙伴如歐洲與中國較能接受簽署貨幣協議,以換取降低懲罰性關稅,至于美國的國債可向買主征收“使用費”。
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