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求索(DeepSeek)的崛起顛覆了美國AI霸主的認知,更是對美國政府的嚴峻提醒,凸顯了美國在吸引與留住人才方面的挑戰,尤其是來自中國的人才,DeepSeek關鍵工程師潘梓正(Zizheng Pan),原為輝達(Nvidia)實習生,后毅然決然回到中國,政治學家、前國防計劃助理部長、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感嘆,類似錢學森與潘梓正的案例一再上演。
潘梓正曾于輝達實習
潘梓正在輝達實習時的上級表示,他曾于2023年夏天時前往輝達實習,當時 輝達本有機會提供他正式職位,但他最終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北京的深度求索,當時該團隊僅有3名成員。這一決定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放棄了美國的機會,選擇成為深度求索的第4名員工。
直到2023年10月,潘梓正仍在輝達加州圣塔克拉拉的辦公室工作,并同時在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攻讀博士,雖然他在美國有諸多機會,他最終卻選擇了一家不被看好的北京AI新創公司。
難伸拳腳
艾利森認為,為何潘梓正(Zizheng Pan)選擇深度求索,而非美國?作為DeepSeek-R1模型的關鍵開發者之一,潘梓正為何選擇將才華投回中國,答案很簡單,美國科技公司未能給予他發展的機會。
艾利森引述上周《華爾街日報》(WSJ)的一篇專欄文章,內容提到中國的工程師總數是美國的9倍,且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畢業生數量更是美國的15倍。這意味著,像潘梓正這樣的“超級人才”,未來可能會越來越趨向于選擇回到中國,而非留在美國。
美國不是第一次錯失人才
艾利森感嘆,這也不是美國第一次失去關鍵科技人才。1955年時,中國籍、接受美國教育的航天工程師錢學森,因政治因素離開美國,返回中國。
艾利森認為,美國應優先留住科技人才,避免再失去更多“錢學森”與“潘梓正”,在全球競爭中,頂尖人才如錢學森、黃仁勛(Jensen Huang)、馬斯克(Elon Musk)等人,完全可以自由選擇在哪里發展。美國若希望繼續保持科技領先地位,就必須積極吸引這些人才,并提供合適的環境,讓他們能夠發揮所長。
來源: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