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總統于上任后的第一天即發布禁止“出生公民權”的行政命令,此舉迅速遭到至少22個州的總檢察長及民權團體提起訴訟;1月23日,美國聯邦法官約翰·考夫諾中止“出生公民權”的行政命令;美國司法部隨后表示,它將“積極捍衛”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再度引發圍繞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百年爭議。預計這場憲法官司將一路上訴至最高法院,再次確認出生公民權的時代意義。
這項行政命令的頒布,短期內各族裔社區也快速回應。據《印度時報》報道,許多在美印度人開始焦慮“出生公民權”的未來,一些印度裔孕婦為搶在政策生效前確保孩子的公民權,向產科醫生請求提早剖腹產,新澤西州產科醫生診所的門診明顯增加,是行政命令發布后的“意外后果”。
一般認為,無論高院最終判決如何,至少這項行政命令在這幾年至少有三個“沖擊波”:首先是無證移民和非法居留者的子女、合法居留但非公民身分者的子女;其次是近年來移民成長最快的拉丁裔和亞裔社群,以及美國公民與外籍人士的跨國婚姻家庭;還有可能會沖擊到移民倡導組織和法律支持系統,最終還有可能打亂美國的教育和醫療系統。其影響既深且廣。
其實,美國出生公民權之訟訴之爭,已長達170多年,這場爭議的歷史根源可追溯至1857年的“德雷德·斯科特訴桑福德案”。該案判決剝奪了非洲裔人士的公民身分,部分美國憲法史學者認為此判決反映了當時美國種族歧視的本質,并成為南北戰爭的導火索之一。為推翻基于種族的公民權理論,國會于內戰后的1868年通過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其首句明確規定:“所有在美國出生或歸化并受其管轄的人,都是美國公民?!?/p>
然而,對“受其管轄”的定義仍存在爭議,直到1898年,通過華裔黃金德的訴訟案才得以澄清。最高法院裁定,任何在美國居住并接受其法律效忠與保護的人,均屬“受其管轄”。此后雖然仍有人提出異議,基本上無法捍動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法律基礎。
因此有人解讀,新政府上臺后這道行政命令更像是一種政治宣示,目的在兌現對保守派選民的承諾,并鞏固其支持者基礎,即使該命令最終被法院推翻,仍可聲稱已全力履行競選承諾。
觀察美國其他敏感的社會議題,也纏訟數十載甚至上百年。例如大學招生中的平權運動和墮胎權合法化,歷經一甲子甚至一個多世紀各級法院的反復裁判。直到近兩年聯邦最高院才有較明確的裁決。然而這是否代表這兩個議題已塵埃落定,從社會普遍存在不同主張來看,卻又未必。退一步看,或許墮胎權、平權、出生公民權這三個議題爭議性如此之高,才成為社會動員的強大驅動力。
美國的憲法訴訟案經過反復論證過程,而且還隨著時代更迭而有不同詮釋。出生公民權的訴訟會速戰速決或者發展成一場持久戰,不管是哪一種,都喚醒民眾再度討論美國人身分認定及權益,并更珍惜現有身分。相信大法官對出生公民權的裁示將有其時代意義。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