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該年太平軍已為亂二十載,距離平復天京城還有不到一年。該年12月6日,蘇州城內反常地隱藏起戰爭的硝煙,竟升起一片異樣的祥和氣氛。原來經過淮軍數月圍困,蘇州城外太平軍的各個據點已經失守,蘇州城破只是時間問題。
在守城無望的情況下,蘇州城內的八王、八天將(納王郜永寬 、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比王伍貴文“四王”,以及張大洲、汪花班、汪有為、范啟發“四天將”)殺死了誓死守城的慕王譚紹光,帶著數萬太平軍投誠李鴻章。6日這天中午,本是李鴻章設宴款待八王的好日子。但八王想不到,等著他們和蘇州城的將是一場血雨腥風。
6日12時,興沖沖赴宴的天國八王被埋伏好的淮軍士兵所殺,淮軍隨后對解除武裝的降軍大肆屠戮,據說斬殺三萬多人,蘇州城內血流成河,尸體一時淤塞河道。
此次殺降的主謀是淮軍領袖李鴻章和大將程學啟。臨陣殺降,歷來是兵家大忌。當時湘、淮兩軍勢頭正盛,太平天國各路將領已成籠中困獸,如果蘇州能成為“和平解放”的范例,蕩平剩下幾個城市的阻力就會小很多。
蘇州八王的投誠得益于李鴻章治下常勝軍的首領、英國人戈登從中斡旋。戈登甚至以獨立第三方的身分為八王的人身安全作保。李鴻章殺降自然是匡了戈登,戈登和英國人的臉被李鴻章丟到了姥姥家。盛怒之下戈登帶著洋槍滿城搜捕李鴻章,甚至揚言奪回蘇州城還給太平軍。由于牽扯到數萬降兵的生命,戈登聯合英國政府施壓清廷,蘇州殺降又成了國際糾紛。
對于李、程二人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設計誅殺天國八王和數萬降兵,因為史料複雜,歷來都有不同的說法。但無論如何,李鴻章在事前不可能想不到殺降帶來的巨大惡果。所以,殺降必然是李、程二人深思熟慮的結果,這里面肯定有極為緊迫的現實原因。
對于李鴻章蘇州殺降的動機,史學界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是八王要求過高,李鴻章無法滿足,為防太平軍反復,只能殺降。
二是李鴻章故意陷戈登于不義,從而鉗制常勝軍。
三是淮軍眼饞八王財產,固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