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經新聞評論》2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經濟困境是成長的煩惱。中國需像日本一樣發展成為消費驅動型強國。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經濟近期增長乏力,激發關于長期衰退的廣泛討論。然而,簡單宣稱中國經濟進入永久衰退并不合適,需要從更加細致、精準的角度審視。
幾年前,中國經濟被形容為“容易升溫、難以降溫”,如今轉變為“容易降溫、難以升溫”。自2015年起的貨幣緊縮政策,遏制了影子銀行的過度擴張,導致市場情緒從過度樂觀轉向過度悲觀。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達到頂峰,而是需要轉變發展模式。當前的經濟模式在擴大供給方面表現出色,但在促進需求方面存在不足。
房地產危機,經濟兩大驅動受挫。房地產長期占據中國GDP的20%、財政收入的40%及家庭資產的60%,對經濟至關重要。然而,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使得中國的兩大經濟驅動機制——房地產和影子金融體系——受到嚴重沖擊。
地方政府依賴房地產獲得超過50%的財政收入,土地銷售的銳減導致地方財政收入大幅下降,無法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未能實施有效的反周期政策,進一步加劇了經濟放緩。
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經濟轉型的挑戰。中國經濟長期依賴“市長經濟”模式,即地方官員通過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GDP增長來取得政績,但這種模式忽視了社會福利的提升,導致消費潛力不足。農村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面臨的社會保障缺失,限制消費增長。
消費僅占中國GDP的37%,遠低于美國的68%。中國政府對刺激經濟的猶豫,源于如何在不引發債務危機的情況下刺激增長。當前政策需在平衡財政責任和債務風險之間做出艱難抉擇。
未來展望,從房地產到科技和綠色能源。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于從依賴房地產轉向科技和綠色能源。盡管高科技行業在2023年占GDP比重僅為14.3%,預計到2026年將與房地產貢獻相媲美。為了實現這一轉型,中國需大力推動消費驅動型經濟,同時進行廣泛的社會保障改革。
中國的長期結構性問題雖然存在,但并不如外界所說的那樣嚴峻。人口老齡化挑戰并非最緊迫的問題,勞動力的生產力提升及自動化、AI技術的發展可緩解這一壓力。改革與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提升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的經濟困境雖真實存在,但更多是轉型過程中必經的陣痛。未來幾年,中國將逐步完成這一轉型,朝著消費驅動型經濟邁進。
編譯/迪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