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近年備受關注,嶺南大學心理學系獲粵港澳高校聯盟的支持,聯同中山大學、人民大學合辦首屆“數碼時代下的身心健康國際會議及工作坊”,分別于今日(2月21日)假嶺大校園,及明日(2月22日)移師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舉行,首日吸引近 160 人參與,探討如何將心理學融入人工智能(AI)發展,以應對工作、醫療和日常生活領域帶來的挑戰。
▲嶺大與其他院校合辦“數碼時代下的身心健康國際會議及工作坊”。 嶺大提供
17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者、AI專家和業界領袖參與會議,討論跨學科議題。 嶺大學術暨教務副校長及林文贊科學計算講座教授陳漢夫致歡迎辭時強調,在日益數碼化的世界中,社會有必要審視科技浪潮對身心健康帶來的影響。他表示,是次會議提供一個平臺集思廣益,分享研究成果并及提出最佳的創新解決方案,以應對數碼時代下面對的挑戰。
▲嶺大學術暨教務副校長及林文贊科學計算講座教授陳漢夫嶺大提供
▲嶺大心理學系系主任、聯益應用心理學講座教授兼和富李宗德咨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蕭愛鈴 嶺大提供
嶺大心理學系系主任、聯益應用心理學講座教授兼和富李宗德諮詢及輔導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蕭愛鈴致開幕辭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正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和科技樞紐,同時面對著AI帶來的社會挑戰。她認為心理學在AI的發展和實踐中扮演關鍵角色,既要確保技術以人為本,合乎道德標準和有益身心健康,亦要協助員工適應AI帶來的職場轉型,同時維持心理抗壓力。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大學的國際知名組織心理學家阿諾德·巴克(Arnold Bakker),在會上探討如何利用AI重塑工作角色,以促進員工的身心健康、可持續發展和個人成長。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陸昌勤指出,員工由于無法適應“職場科技”的迅速發展,自覺面臨更多威脅。
嶺大心理學系副教授徐杰建議,鑑于自動化和智慧系統日漸融入工作環境,應透過“神經生理計算”來增強人機協作。他又指,將人類感測技術融入AI系統,可以將它們轉變為“積極的協作者”,以在自動化的浪潮中兼顧效率、促進安全,并優先考慮員工的身心健康。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