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0年第六次中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的滿族人口數量約為1041萬,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地區,其中居住在遼寧、河北、吉林、黑龍江四省的人口最多,占滿族總人口的80%以上。
此外,北京、吉林、內蒙古、黑龍江的滿族人口均在100萬左右。滿族的主要聚居區為伊通、新賓、清原、本溪、岫巖、寬甸、桓仁、寬城、豐寧、青龍等10個滿族自治縣。
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中,中國的滿族民眾創制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語是由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人的語言繼承發展,不斷融合新的成分而形成的。
在歷史過程中,滿語的語音發生了演變,因此可以分為清代滿語和現代滿語?,F代滿語較之清代滿語,語音的母音簡化;切韻清字消失;輔音減少;音節受漢語輕重音推動而簡化;單音節漢語借詞取代了一些固有的多音節詞;詞的固定重音變為自由重音;有六種語流音變現象。辭匯量擴大,出現大量借詞。辭匯可分為根詞、派生詞、復合詞、粘合詞。語法結構類型主要仍是粘著語特點,但有向孤立語結構類型靠攏的趨勢。
滿族先民曾創制、借用過幾種文字,滿族自己的文字是女真首領努爾哈赤1599年2月下令文臣額爾德尼、噶蓋利用蒙古字母創制的。這種滿文史稱老滿文或無圈點滿文。這是一種拚音文字。1632年,皇太極命達海在老滿文的基礎上統一字母形式,增加圈點,增加新字母,改進后的這種滿文稱新滿文或有圈點滿文。經過改進的新滿文更臻于完善。
在清王朝的鼎盛時期,清統治者把“國語騎射”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要求滿人說滿語,寫滿文,使滿語滿文得到空前推廣和使用。滿語滿文曾對滿族社會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
鴉片戰爭之前皇帝的制、詔、誥、諭旨以及文武群臣的題本、奏本等多以滿文書寫?!吨卸砟岵汲l約》就是分別以滿、俄、拉丁文寫成。滿文詞書和語法書籍如康熙四十七年的《御制清文鑒》以及后來的《清文虛字指南編》等陸續出現。
自17世紀中期以來,由于人口遷徙,文化交流、滿漢雜居局面的形成,滿族語言文字的使用發生了變化。在康熙、雍正年間出現了使用滿、漢語的歷史階段。至乾隆、嘉慶年間以后,滿語滿文的使用范圍逐漸變窄,許多滿族人不會滿語滿文而改習漢語漢文。辛亥革命以后,滿文基本停止使用。
新中國成立后,滿族漸漸以漢語作為交際工具,現在,僅有一些老年人會說滿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