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又搞事情了!
美國這波加關稅的操作直接把全球股市嚇趴,港股今天慘不忍睹,恒指暴跌超過3,021點,連20,000點這個心理關口都跌穿了...
這波操作,直接引致亞太區股市爆發股災。
何為股災?
“股災”即股市災害或股市災難,指股市內在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因某個偶然因素觸發,突然爆發的股價暴跌,從而引發社會經濟巨大動蕩并造成巨大損失的異常經濟現象。
特征:
突發性:毫無預兆
破壞性:涉及整個股市
聯動性:一天內蔓延至全球股市
但話說回來,這關稅大棒揮下來,最后買單的還是普通老百姓。
從吃的穿的到用的,價格估計都要蹭蹭往上漲。然而,影響最大的還是那些低收入群體。
▲*AI作圖
這部分群體收入本就不高,日常開銷又基本都是必需品,物價一漲根本躲不掉。像汽車這種大件,對于經濟條件弱的人來說簡直就是"隱形稅",越貧困的負擔反而越重。
同時,就業市場也好不到哪去。
有專家指出,關稅或許可以短期內保護部分產業,但由于企業不確定未來政策,以至于將減少投資招人。
而最先倒霉的肯定是那些臨時工、低薪崗位,大公司還能撐一撐,中小企業有可能直接面臨倒閉。
退休族也得提心吊膽,如若是自身的養老金跟股市掛鉤,那這幾天估計睡不好覺了...
客觀來講,若養老金為固定月收入,受市場影響小。若依賴投資基金等市場收益,則月收入會隨市場波動,受影響較大。
JM小君建議:普通人最好別自己瞎折騰,找個靠譜的理財師幫你做組合投資更穩妥。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
如若具體到日常生活,這些影響可能 比想象中來得快:
進口的生鮮食品估計最先漲價,畢竟超市補貨快,
買房更慘,光建材漲價就能讓新房成本變高
手機、家電這些雖然不會立刻漲,但過幾個月可能就...
錢變得的不值錢,物價漲,手里的錢能買到的東西變少了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
不過說真的,這波漲價可不是暫時現象,到底持續到多久很難說。
但打工人抓緊捂住錢包是真的!碼住這四招存錢路子:
一、節流:先砍掉“隱形浪費”
1.梳理“拿鐵因子”:
記錄每一筆支出(可用記賬APP),重點排查小額高頻消費(如每天一杯咖啡、外賣溢價、自動續費會員)。
2.設定預算:
食品:少買預制菜/外賣,改用超市打折食材+周末備餐。
日用品:囤貨前先計算消耗速度,避免因“促銷”買多余物品。
服務類:用公共交通代替打車,自己動手維修小家電。
3.活用二手和共享經濟:
購買二手家具/電子產品,租用臨時需要的工具(如相機、露營裝備)。
二、開源:用低風險方式增加收入
1.技能變現:
線上:接PPT制作、文案撰寫、短視頻剪輯等兼職。
線下:周末擺攤(低成本如手機貼膜、鮮花批發)、興趣班教學等。
2.利用公司資源:
申請內部轉崗到核心部門(更扛裁員),爭取出差補貼/加班費。
若有閑置設備(如電腦),可出租算力或參與邊緣節點項目。
3.輕資產副業:
如當紅平臺的好物分享(注意選品合規性)等,避免投入大量本金。
三、理財:保守為主,流動性優先
1.分級儲蓄法:
50%收入存入高流動性賬戶(貨幣基金、T+0銀行理財),應對突發情況。
30%存入3-6個月定期存款(利率高于活期),剩余20%可自行決定如何投資。
2.警惕“高收益”陷阱:
逆市期P2P、虛擬貨幣、民間借貸等風險極高,寧可選擇2%-3%的低風險產品。
3.巧用政策工具:
公積金:符合條件可提取支付房租或大病醫療。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租房、贍養老人等可退稅。
三、風險防范:守住底線更重要
1.強制儲蓄“保命錢”:
無論收入多少,每月至少存合范圍內資金到獨立賬戶(避免挪用),存滿3-6個月生活費。
2.減少負債杠桿:
優先償還利率>5%的負債(如信用卡分期)。
暫停非必要大額消費(如換車、奢侈品),延緩房貸提前還款(若利率低于5%)。
3.投資自己:
逆市期低價學習技能(編程、AI工具、行業證書),為經濟回暖后的跳槽或升職做準備。
四、關鍵心態調整
01.接受“慢存錢
逆市期積累速度放緩是正常的,重點保持持續性和紀律性。
02.設置里程碑獎勵
每存滿xx元,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如存夠1w就獎勵自己一頓人均100的聚餐),避免因壓抑消費而反彈。
經濟低谷期往往是財富重新洗牌的機會,而堅持理性規劃的人,通常能在復蘇階段獲得更大主動權!
來源:香港Job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