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島自古為“天南重地”,這片中國大陸南端的熱帶濱海之地,三面環海,雷聲激蕩、火山遺痕與遼闊海洋交織出壯麗畫卷,中原文化與南越、俚僚文化碰撞的包容開放,孕育出獨特而厚重的雷州文化體系。
雷州文化中,驚心動魄的民俗技藝是其精神象征?!吧系短荨迸c“過火?!眱纱蠼^技尤為矚目,旁觀者者無不緊張不已。千年傳承中,凝聚著對自然的敬畏與挑戰。
從火山爆發到海浪低吟,從刀梯的鋒芒到火海的熱烈,這片土地以剛烈與包容,不斷書寫著海洋文化的傳奇篇章。
▲鳥瞰雷州沃野千里。
當我們從高空俯瞰,雷州半島猶如一條巨龍沖向南海,氣勢磅礴。東臨南海,西攬北部灣,南向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其地形以廣袤的平原與低矮起伏的丘陵為主,屬于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這片面積達1.32萬平方公里的紅土地,更因火山與海洋的碰撞,塑造了獨特的自然稟賦。
▲高空俯瞰特呈島。
雷州半島曾歷經多期火山噴發 海洋水汽交匯形成“雷暴走廊”
雷州半島相傳因雷電頻繁而得名。究竟頻繁到何種地步?雷州半島年均雷暴日多達百天左右,與世界著名雷區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不相上下?!短茋费a》曾生動記載:“雷州春夏多雷,無日無之?!薄跋奶炖坠l威,一分鐘劈二十響都不稀奇!”湛江麻章世喬村村民許何昌說,在雷州半島,一入夏季,雷暴頻繁到竟能以分鐘計數?!稗Z、轟、轟”,有時一整夜雷聲轟鳴不斷,電燈更是噼里啪啦作響。從小聽著雷聲長大的人們,早就養成了一打雷就趕緊拔掉電線、關閉電燈的習慣。
雷州半島與海南島為何動不動就打雷?這背后,是火山地質構造與氣候條件共同造就的結果。雷州半島曾歷經多期火山噴發。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原本連在一起,同屬“雷瓊火山群”,曾是火山噴發和地震活動最活躍區域之一,該區域位于歐亞板塊與南海板塊交界處,地殼薄弱。距今250萬年前—1.5萬年前,火山噴發及地震活動,導致地殼斷裂,形成瓊州海峽,為巖漿上涌提供了通道,同時在地下留下了強磁區域?;鹕絿姲l形成的玄武巖富含鐵元素,好比給地層的磁場“充了電”。雷州半島磁場一強,就像有了個大“吸鐵石”,容易把大氣里的電荷吸引過來,為打雷埋下了伏筆。雷州半島三面臨海,遼闊的海面持續蒸發,為大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大量水汽,南海和北部灣的水汽輸送通道在雷州半島交匯,形成“雷暴走廊”。特別是5—10月,在強烈的太陽光照射下,產生強烈的對流活動,為雷暴精心籌備了一座“彈藥庫”,極易催生雷陣雨。
據《湛江通史》記載,據不完全統計,在1949—2019年這70年間,登陸湛江的臺風多達54次,數量為同期全國之最。在影響雷州半島的各類氣象現象中,雷暴最為突出,也最具震撼力。
雷州半島最古老先民為百越族的一支,先秦時期稱“駱越”,南北朝以后稱“俚僚”。古人因無法解釋雷電頻發現象,將其視為“天威”,逐漸形成對雷神的敬畏。這片土地雖看似水汽充沛,卻因無高山阻隔“十年九旱”。那聲聲驚雷,仿佛呼風喚雨,承載著他們對生命之源——雨水的無限渴盼。
“雷州半島先民先是畏懼自然的雷,進而開始崇拜雷神。他們以各種儀式祭祀雷神,表示對雷神的敬誠,祈求雷神保佑風調雨順?!闭拷胁┪镳^原館長陳志堅說。雷州半島先民創造了威武而強悍的雷神形象:牛頭人身,黑面勾鼻,鳥嘴圓目,額角豎發,左手持鑿,右手舉斧。??担ń窭字菔校?、電白、遂溪等地建有雷神廟,當地百姓不向龍王求雨,而是虔誠地向雷神祈愿甘霖。
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中,詳盡記載了雷州半島一年之中有“二月開雷”“六月酬雷”“八月封雷”三次敬祭雷神的祀典,以及“必供雷鼓敬酬雷神”的盛大民俗活動場景。雷州換鼓、雷歌、雷劇、雷字地名,乃至諸多風俗文化活動,皆與雷緊密相連,雷元素深深融入了雷州半島的文化血脈之中。
▲昔日赤坎古商埠有10座碼頭。
被譽為天下四絕之首 “雷州換鼓”仍是個謎……
明代馮夢龍將“雷州換鼓”列為天下四絕之首。然而,“雷州換鼓”究竟為何物,因年代太過久遠,文獻典籍又未詳細記載,致使后世眾說紛紜。
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一,認為“雷州換鼓”是一種人文景觀,是古代雷州舉辦的盛大的祭雷儀式。其二,是古代雷州半島每年都會出現的一次大雷,雷電引發奇特天象,令人驚嘆叫絕。其三,“雷州換鼓”是自然現象與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古代雷州祭雷儀式中出現的“天人互應”現象,引發電閃雷鳴、雷聲大作的奇觀。此外,也有人提出,“雷州換鼓”或許是古時雷州人特制的一種鼓。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仍待后人探尋。
▲圖為素有“天南重地”稱呼的雷州。
南粵先賢陳文玉在雷州開啟民智,被當地人敬為“雷祖”,從崇神到敬賢,雷州人這一思想的轉變,實則是越來越相信人的力量。而“雷祖”與“石狗”,作為雷州半島兩大核心文化符號,他們的關系,本質上是中原文化與南越文化在雷州半島調適、融合的結果。它們共同構建了雷州獨特的精神世界。
雷州之名始于唐代 百姓尊陳文玉為雷祖
雷州半島,扼瓊州海峽咽喉,古時是通南海諸國的必經之路。春秋時期,楚子熊惲受命鎮撫百越,至此開石城(今雷州市),建楚豁樓作為楚國疆界的標志。秦平嶺南后,雷州半島屬于象郡。兩漢設合浦郡徐聞縣,南北朝至隋時稱古合州,唐改雷州,宋名雷州軍,元為雷州路,明清改雷州府,轄地徐聞、???、遂溪三縣。雷城(今雷州市)兩千多年來一直是郡、州、軍、路、府、縣治所,素有“天南重地”之稱。1994年,??党房h設市,改稱雷州市。今雷州半島主體屬湛江市。
雷州城西,雷祖祠氣勢恢宏,供奉其中的南粵先賢陳文玉,堪稱雷州半島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皞髡f南朝時,雷州獵戶陳鉷有只神奇的九耳獵犬。有一天,獵狗從地里刨出個石卵,陳鉷就抱回了家。次日,風雨大作,雷雨交加,一聲霹靂劈開了卵,里頭蹦出個小男孩,左手寫著‘雷’,右手寫著‘州’?!崩鬃骒糁v解員黃麗霖對雷祖降臨的故事如數家珍。陳文玉自小學文習武,聰明勤奮,為人忠信厚道,鄉鄰無不欽佩。朝廷多次聽聞陳文玉的賢名,派人舉薦他入朝為官,均遭拒絕。在他心中,陪伴父母盡孝,遠比仕途更為重要。直至唐貞觀二年,雙親離世,陳文玉守墓三年。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起用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這時他已61歲。他推行漢俚融合政策,化解部落間紛爭;修筑城池、興辦學堂開啟民智,讓百姓安居樂業。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陳文玉上書朝廷,將東合州改名為雷州,雷州之名由此而來。陳文玉68歲逝世,雷州百姓悲痛萬分,尊之為“雷祖(開雷之祖)”,那只發現大卵的狗也被神化為祥瑞象征,受到崇拜。
宋代十賢澤被雷州 蘇軾蘇轍啟后世師表
宋代的雷州半島,因為一群流芳千古的賢才到來,中原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這片土地上,與本土文化繼續交融、碰撞,至今仍然滋養蔭澤后人。
雷州半島曾是歷史上的貶謫地。雷州西湖北側宋園里,靜靜立著十賢祠,紀念宋代謫居或貶官路過雷州的名臣。步入祠內,文天祥所撰、姚文田手書的《雷州十賢堂記》碑寫道:“敬賢如師,疾惡如仇”,這正是雷州人性格的真切體現。這十位賢能,三位做過宰相,兩位當過副宰相。名相寇準最早到雷州,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他沒因仕途不順而消沉,反而勸農種桑、修水利,傳授天文地理知識,還辦學堂傳播中原文化,最后逝于雷州。雷州古城的寇公祠,就是為紀念他而建。
▲蘇公亭。
寇準之后,北宋大文豪蘇軾、蘇轍兄弟的到來,更為雷州增添了一抹璀璨的文化光芒。宋紹圣四年(1097年),宰相章惇嚴令貶謫之人不能住官舍。蘇轍被貶化州別駕(官職),安置在雷州。雷州知府張逢因敬重蘇轍,在官舍接待,自己反倒獲罪。蘇轍處境艱難,百姓不懼風險在南門外建房供他居住。章惇知道后讓官府追查,虧得蘇轍借據清楚,這事才平息。蘇轍感恩雷州百姓,“愿以所知,施及斯人”,教百姓用藥治病,還傳授木工、制陶、紡織手藝,蘇轍這些善舉,贏得了雷州百姓的衷心愛戴。后人在他住處修了“遺直軒”紀念,此地也叫“蘇樓里”。
同年四月,章惇又把蘇軾貶到儋州(海南),兄弟倆在雷州相聚,同游羅湖、雷祖祠。蘇轍在羅湖有感而發,寫下《同子瞻次過遠重字韻》。蘇軾給天寧禪寺題了“萬山第一”的匾額。雷州百姓為紀念蘇軾把羅湖改名西湖。三年后,蘇軾遇赦北歸,路過雷州半島西部海域時遭遇暴雨,在興廉村一住多日?!独字莞尽酚涊d,蘇軾常到“興廉學塾”給學生上課,留下《自雷適廉宿于興廉村凈行院》《雨夜宿凈行院》等詩篇。走時,他把珍藏的石渠閣瓦硯送給學塾教書先生陳夢英,對他說“斯地景勝,當有文明之祥”。后來,陳夢英在興廉村建了文明書院,成了當時雷州三大書院之一。
直到現在,雷州半島大小村落還流傳著東坡先生的故事。他面對厄運時的達觀,潛移默化影響著當地民眾,讓如今的雷州人骨子里多了份堅毅和樂觀。
“石狗奇觀”獨一無二 從見證漢越融合到走出時尚創新之路
“雷祖”與“石狗”,是雷州半島兩大核心文化符號,兩者的關系,本質上是中原漢文化與南越文化在雷州半島調適、融合的結果。它們通過功能互補和融合,共同構建了雷州獨特的精神世界。
先秦時期,雷州半島為百越俚僚的聚居之地,狗被視作能夠驅邪納吉的靈物。彼時,石狗雕像作為部落圖騰,莊重地立于村口、路口或墓前。唐代,漢人移民大量涌入雷州后,將中原的“人神信仰”(如雷祖信仰)與本土的石狗崇拜結合,逐漸形成了“上拜雷祖,下敬石狗”的多元體系。從此,石狗被賦予了豐富的漢文化元素,如今,在雷州博物館內,便能看到融入八卦元素的明代石狗雕像。石狗職能也愈發多樣,它們蹲伏在村口、路邊、巷頭以及門旁,不僅能夠鎮風止煞、求雨護田,還肩負起送子添丁的重任,面容也不再猙獰威嚴,而是昂首咧嘴,含笑露善的形象。
▲雷州博物館珍藏了上千只石狗。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珍貴的石狗,雷州博物館陸續開展搜集工作,如今已珍藏了上千只石狗,形成“石狗奇觀”。其中,一尊明代頸系鈴鐺的坐式石狗重約千斤,尤為引人注目,被稱為“石狗王”。這些珍藏在博物館的石狗,僅僅是雷州石狗文化的冰山一角?!罢麄€半島散落的石狗數量兩萬多尊,堪稱‘南方兵馬俑’,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在全國范圍內都絕無僅有,2008年,‘石雕·雷州石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崩字莶┪镳^副館長李永恒說。
雷州石狗這一古老的文化符號并未因時光的磨礪而褪色。70歲的雷州石狗雕刻技藝國家級傳承人葉美三,至今已雕過上千只石狗。從50多年前跟隨父親學藝至今,一直保持著每日雕鑿的習慣。越來越多年輕人在不斷探索中,走出了一條傳統文化傳承的守正創新之路?!?0后”海歸陳苗毅然辭去銀行工作,回到家鄉開啟創業之旅,從事文創設計研發。從時尚都市白領轉身成為傳統文化創新者,她成立了雷州石狗非遺傳承工作室,經她之手,古老的石狗遺存搖身一變,成為青春洋溢、潮流感十足的時尚文創產品。
▲石狗王。
明萬歷《雷州府志》形容當地“俗尚樸野”——雷聲滾滾的大自然,三面臨海的地理位置,鍛造了雷州人剛直不阿、包容如海的性格。
民風強悍義勇不畏強敵 “老糖人”立志填補工業空白
雷州人尊崇賢能,愛憎分明。宋徽宗即位后,曾經權傾一時的宰相章惇被貶到雷州時,也向百姓租房住,百姓不肯。200多年后,雷州人建十賢祠,摒棄身敗名裂的章惇,反而將未到過雷州、死后被追貶為雷州別駕的王巖叟(北宋名臣)選入十賢,加以祭祀。
明萬歷《雷州府志》形容當地“俗尚樸野”。雷州人說話聲若洪鐘,中氣十足,雷州方言剛勁有力,雷劇唱腔高亢激昂,尾音拖長,恰似雷聲轟鳴,劇中角色也常展現出敢愛敢恨的豪邁性情。
當地還有“上刀梯”與“過火?!眱纱竺袼捉^技。36把鋼刀豎立成梯,赤腳攀登者如履平地,既是祭祀祈福,亦彰顯無畏;后者則是元宵節祈福習俗,村民赤腳踩踏烈焰,祈求平安。從“火?!敝刑み^的村民說:“連‘火?!几姨み^,往后遇到什么困難都不怕,就好像‘過火?!粯哟蟛經_過去就行!”
▲水店村“下火?!眱x式上,勇者從火海中飛奔。
在近代抗法的烽火硝煙中,雷州人更是將“寧斷頭顱,不失寸土”的剛烈寫入民族史詩。我們走進湛江市博物館,《湛江人民抗法斗爭陳列》呈現了那段轟轟烈烈的歷史。廣州灣原稱廣洲灣,是吳川縣南三都(今湛江市坡頭區南三鎮)南端濱海一個村落。明清地方志和史籍均有記載。其名可能源于當地漁民對海灣的稱呼,或與附近“廣洲”(“洲”指沙洲)的地形有關。1898年4月22日,法國海軍悍然在雷州府遂溪縣海頭汛登陸,民眾奮起抗爭。法軍到處插旗,平樂村14歲少年黃文開,約上四五個同伴,夜里把法軍插在村邊的小旗全拔了。人們在抗法雷歌中唱道:“大家義氣不怕死,去打番奴不怕伊,死去得入忠臣廟,死早更強過死遲?!北M顯雷州人的無畏。
1899年初,遂溪知縣李鐘玨積極籌備團練,訓練出一支抗法勁旅,在赤坭嶺誓師。在新埠、東菊、平石等地的戰斗中,抗法隊伍連戰連捷,沉重打擊了法軍的囂張氣焰。1899年11月16日,法軍突襲黃略村。黃略義勇與民眾浴血奮戰,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同日,《廣州灣租界條約》簽訂。因畏懼人民反抗,法軍將租界西線從萬年橋(現遂溪縣新橋糖廠附近)退至赤坎西面的文章河橋(今寸金橋),租界范圍大幅縮小。這場歷時20個月的抗法斗爭,雖悲壯落幕,卻與虎門銷煙、三元里抗英一樣,成為近代廣東人民愛國的不朽豐碑。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廣州灣回歸祖國,因古屬椹川縣(“椹”為當地一種樹木,后簡化為“湛”),境內有鑒江、南渡河等河流,最終定名“湛江”。
這種勇敢無畏的精神,在當代依舊閃耀。被湛江人尊稱為“老糖人”的林水棲,便是典型代表。20世紀90年代初接手瀕臨倒閉的國營糖廠后,他在廠房一住就是6年。面對“用甘蔗制綿白糖近乎天方夜譚”的質疑,林水棲沒有絲毫退縮,他高薪聘請技術專家,硬是用甘蔗榨出中國南方第一捧綿白糖,成功填補了我國利用甘蔗直接生產綿白糖的技術空白。
五方雜處多種方言 雷州文化海納百川
海洋賦予了雷州人開放兼容的精神品格,對外來多元文化如“海納百川”般包容。
早在漢代,雷州港(古稱“徐聞港”)就已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唐宋時期,雷州港可泊千石大船,雷州窯瓷器暢銷海內外,成為雷州半島文化與商貿繁榮的鮮明標志。明代,吳川梅菉港、徐聞海安港、遂溪赤坎港會館林立,熱鬧非凡?!皬V州灣商會會館旁便是赤坎老街古商埠的10座碼頭,碼頭之上是長長的青石臺階,一直通往大通街和街上數不勝數的商號?!闭驹诠糯a頭遺址,赤坎區博物館館長邱苑丹介紹。
蘇東坡在《雷州伏波廟記》中寫道:“漢末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多家于此?!睋墩拷ㄊ贰酚涊d,從東晉末年至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我國歷史上有三次人口南遷高潮,中原政治、經濟制度以及文化風俗廣泛傳入雷州半島。雷州城南天后宮的對聯“閩海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道出了閩南移民與雷州的深厚淵源。宋元時期,大批閩南人遷來,逐漸成為雷州半島居民主體。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當時客戶占雷州總戶的69%。閩語與土著語融合,催生雷州話,閩南語系雷州話民系形成,雷州文化輪廓初現。
宋元時,大批廣府商人來到雷州半島開店,吳川梅菉、廉江等地率先通行粵語。明清時,順德、恩平、高州等地商人涌入,推動粵語在吳川、廉江傳播?;浾Z傳入后受土著語影響,逐漸形成湛江白話。
明朝中葉后,部分客家人從福建及廣東新會遷至雷州半島。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提及“一曰客戶,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边@里的“客戶”指客家人,所以當地也有人講客家話。
在當地能看到一個有趣的景象,在熱鬧的酒席上,雖然大家都是老鄉,同桌而坐卻可能出現“雞同鴨講”的奇特場景。據說,若能熟練掌握三種方言,便可稱得上是“本地通”了。
雷州半島,就這樣在不同時期、不同民系的遷徙與交流中,不斷融合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漢閩文化和中原文化、廣府文化的精髓,形成獨有的地域文化——雷州文化。
▲民俗酒席。
從百越之地,到海絲節點,再到現代化的濱海都市,雷州半島演繹了滄桑巨變。今天,在老街古巷的悠悠歲月里,在年例狂歡的熱鬧氛圍中,在百姓的日常煙火氣里,雷州大地綿延千年的文化血脈,依舊蓬勃涌動、生生不息。
老街古巷流光溢彩 濱海都市生生不息
傍晚八時,記者一行走進雷州市曲街歷史文化街區,古騎樓、古橋、古牌坊等歷史遺跡仿佛將人們帶回了“舊時光”。暮色漸濃,曲街燈明,數百米長的老街頓時流光溢彩?!巴?!太美了?!庇慰汀斑青?、咔嚓”拍照聲此起彼伏。
追溯至宋代,曲街的街巷便已縱橫交錯,隨著對外貿易日益繁盛,到了明清時期,逐漸形成獨具南洋風情的騎樓街。今天,漫步曲街,兩旁百年老字號店鋪錯落有致,靜靜訴說著百年前的昌盛與繁榮。
▲曲街南洋騎樓。
湛江市赤坎老街在充滿煙火氣的喧鬧聲里,依舊保留著千年商埠獨有的古樸韻味。通過微改造,廣州灣商會舊址變身為“小林漫畫藝術交流空間”;深宅大院靜園經過修繕,活化為“歲月如光”主題展覽館;老舊的“染房街”被打造成非遺文創一條街和特色民宿。老街改造后,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隨處可見頭戴簪花、身著漢服的游客開心地拍照打卡。水井頭,人們圍坐在一起,愜意地吃著油條,喝著海鮮湯;清代水仙廟前的水井,井水依然清澈見底,每天下午,人們取水的習慣延續至今。
年例堪稱民俗文化“活化石” “上刀山闖火?!本癜簱P
年例是粵西獨特且盛大的傳統民俗文化節日,至今已延續上千年。在雷州半島有“年例大過年”之說,每至新春年例之時,各村熱鬧非凡,木偶戲、舞獅、穿令箭等各種古老的民俗表演接連登場,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浩浩蕩蕩的巡演隊伍中,東海島東山鎮東山圩村,傳統人龍舞表演隊伍一亮相,便贏得現場觀眾的歡呼喝彩。不少游客為看全6場表演,追隨隊伍步行2小時,足見人龍舞魅力。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爬刀梯活動。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人龍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享有“東方一絕”的盛譽,常在海邊、沙灘上演,承載著雷州人對風調雨順、出海平安、豐收的祈愿。王宏偉,這位湛江人龍舞藝術團團長、東海人龍舞第六代傳承人,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同參演,父子三人攜手,讓這傳承百年的技藝薪火相傳。湛江人龍舞藝術團每年都會精心組織4至6次“非遺進校園”活動。王宏偉滿懷期待地說:“我盼望著不久的將來,人龍舞能像英歌舞一樣大放異彩,廣受歡迎?!?/p>
雷州半島的年例,至今仍能看到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過火?!保ó數匾卜Q“踩火場”),以及驚心動魄的“爬刀梯”。每年元宵節凌晨4點,雷州市白沙鎮國實村鑼鼓喧天,吶喊聲此起彼伏。當地村民赤著雙腳,毅然踏入熾熱的火場,腳掌與炭火接觸,瞬間揚起細微火星,可他們腳步堅定,穩步向前。每年農歷二月十一,在麻章區麒麟村的年例之日,村民們在平地上豎起一座高達18米的對稱木梯,36把鋒利閃亮的鋼刀整齊斜綁在木梯兩側。光腳裸掌的表演者們,在歡快的嗩吶聲、激昂的鑼鼓聲以及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毫無懼色,一步一步堅定地登上刀梯頂部,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雷州人“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大無畏精神。
這或許就是雷州文化最動人的底色:既能在香火繚繞中守住千年根脈,又敢在時代浪潮里勇踏新路。
▲過火海。
“過火?!?,也稱“踩火場”,源于雷州半島先民對火的敬畏,通過光腳踩踏火場接受“火的洗禮”,以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幸福安康。2012年,“過火?!北涣袨檎拷惺屑壏俏镔|文化遺產名錄?!斑^火?!眱x式在元宵節期間舉行,包括點火、巡火、驗火、叼犁頭、踩火、取火等環節。
▲人龍舞。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人龍舞”承載著人們對風調雨順、出海平安的祈愿。激昂的鼓聲響起,擔任“龍樁”的青壯年穩穩扎起馬步,負責“龍身”的少年們迅速爬上“龍樁”肩頭并順勢躺下,雙手仿若靈動的“龍爪”,與前后同伴緊密相連。剎那間,一條栩栩如生的“人龍”靈動舞動,盡顯雷州人昂揚精神。
▲爬刀梯。
“爬刀梯”又稱“上刀山”,是湛江麻章區麒麟村每年農歷二月十一盛行的大型民俗祭祀儀式,2007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芭赖短荨逼鹪从谠摯遄鎻R敬奉的張興武大將軍筑人梯破城,為民除害的傳說。村民們赤足徒手在18米高的刀梯上上下自如,以示膽藝高超。
來源:廣州日報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