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4月21日文章,原題:“你覺得我們害怕美國嗎?”副題:看來中國制造商已經做好了迎接貿易摩擦的準備 當我探訪中國東南部城市義烏的一家女裝工廠時,美國剛剛將對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提高到145%。不過,這里的工人似乎沒有被嚇倒。當我走近一群閑下來的工人時,他們的回答充滿斗志:“挺??!你覺得我們害怕美國嗎?”一名男工道出更沉著的看法:“這確實會產生影響,但我們會沒事的?!?/strong>
義烏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批發市場。從義烏賣家振奮人心的表態來看,身處這場國際意志力較量最前線的中國商家已經做好充分準備。來自美國的采購訂單逐漸消失,對美國的發貨也被推遲。在與我交談的商家中,他們平均約10%到20%的業務與美國有關。盡管面臨著不確定性,但他們幾乎沒興趣對美國關稅政策采取妥協立場。
20多年來,楊浪花(音)一直經營著一家生產圣誕主題毛絨玩具的工廠,她有約20%的業務來自美國市場。就在美國宣布“解放日”前后,她的一名美國長期客戶問她是否可降價10%?!拔艺f我無法接受。我總共就10%的利潤,再降價我就毫無利潤?!彼硎?,“我覺得全世界都應該團結起來,停止與美國做生意。讓他們好自為之?!?/p>
許多中國企業正在運用從上一次貿易摩擦中吸取的經驗。徐先生在上海某汽車零部件公司工作,該公司過去主要向洛杉磯地區出口產品。他說,過去3年,公司對美國出口減少40%,來自拉美的客戶取而代之。他的中國出口同行已經“走向全球”,在中東、南美和東歐開展業務,“中國不再害怕關稅”。
我在義烏聽到最多的聲音是:美政府高估了本國影響力。在這場對峙結束時,中國而不是美國將變得更強大:在國內更自強自立,在國外更受尊重。中國學者表示,美國關稅為中國提供了將經濟引擎從出口轉向消費的機遇。
鑒于美政府實施隨意且具有破壞性的關稅政策,歐洲國家可能會將以消費為導向的中國視為更具吸引力的貿易伙伴。美國盟友未來有兩個選擇:他們是想與一個反復無常且濫用權力的美國開展貿易,還是與一個可以作為貿易伙伴且不斷改善的中國開展貿易。
中文詞匯“危機”由“危險”和“機遇”兩個詞組成。在這場美挑起的貿易摩擦中,中國看到推動變革以實現經濟再平衡的機遇。中國政府看到更有利于將中國定位為中東、全球南方國家甚至歐洲的“不那么反復無常的合作伙伴”的機遇。華盛頓自認為它正在孤立北京,但它很可能是在孤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