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凌晨,印度對巴基斯坦9個目標發動導彈打擊,回應4月22日發生在印控克什米爾(Kashmir)帕哈爾加姆(Pahalgam)、造成28名游客死亡的襲擊,局勢再度升溫。
▲2021年10月23日,兩名男子在臉上涂鴉印度和巴基斯坦國旗。路透社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沖突是二戰后南亞地區最持久的國際爭端之一,其根源可追溯至1947年英國殖民統治結束后的“印巴分治”(Partition of India),并在克什米爾領土爭議、宗教民族主義、跨境恐怖主義及水資源控制等多重因素交織下持續升級。這場沖突不僅塑造了兩國的敵對關系,更對區域安全與全球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歷史根源:殖民遺產與宗教分治
1947年,英國因財政與治理壓力,倉促推動“蒙巴頓方案”(Mountbatten Plan),將英屬印度分為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含東、西巴基斯坦)。分治過程以宗教為劃分依據,但忽略了人口混居的現實,導致約1500萬人流離失所,逾百萬人在暴力沖突中喪生。英國的“分而治之”政策,例如按宗教劃分選區、在議會保留宗教席位等,強化了宗教的“政治標簽”,使穆斯林群體對印度教徒主導的統一國家失去信任,轉而支持建立獨立的巴基斯坦。
分治的暴力與創傷在兩國集體記憶中埋下敵意。巴基斯坦擔心被印度教徒多數統治,而印度則堅持中央集權的世俗國家理念,雙方對少數群體的包容性不足,進一步加深矛盾。
克什米爾未解的領土爭端
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巴沖突的核心。根據分治原則,穆斯林占多數的克什米爾應歸屬巴基斯坦,但當時統治克什米爾的印度教統治者卻寧愿加入世俗的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伊斯蘭國。隨后,第一次印巴戰爭在1947年爆發。1949年,在聯合國的主持下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控制沿線將該地區一分為二,分為印控區查謨和什米爾(Jammu-et-Cachemire)和巴控區阿扎德克什米爾(Azad Kashmir),但雙方均宣稱擁有主權,爭端不斷。
印度于2019年單方面廢除查謨和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強化對該地的控制,此舉被巴基斯坦視為對國際協議的背棄,加劇雙方對立。
戰爭與核威懾
印巴分治后,兩國曾爆發四次主要戰爭(1947年、1965年、1971年、1999年)及多次邊境沖突。1971年戰爭尤為關鍵,印度支持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獨立,重創巴基斯坦,此后巴國將克什米爾視為“復仇戰場”。1998年5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在短短兩周內分別宣布核試驗成功,使沖突升級為“核對峙”局面,任何軍事摩擦都可能觸發毀滅性后果。
水資源爭奪
印度河流域的水資源分配是另一關鍵矛盾。1960年《印度河水條約》將六條主要河流劃分給印巴,但印度近年以“反恐”為由暫停條約,威脅切斷巴基斯坦的水源。巴基斯坦農業與電力高度依賴印度河,此舉可能導致其經濟崩潰,甚至觸發“水戰爭”。例如,2025年印度暫停條約后,巴基斯坦警告將視其為“戰爭行為”,并采取對等報復。
宗教民族主義與跨境恐怖主義
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興起(如莫迪政府的“印度教性”政策)與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化加劇了宗教對立。印度指控巴國支持跨境恐怖組織(如“穆罕默德軍”[Jaish-e-Mohammed]、“虔誠軍”[Lashkar-e-Taiba]),并利用其在克什米爾發動襲擊,例如2008年孟買連環恐怖襲擊與2025年帕哈爾加姆(Pahalgam)游客屠殺事件。巴基斯坦則否認參與,并反控印度壓迫克什米爾穆斯林,助長分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