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長年關注中國在軍事與經濟上的雙重崛起,近期一篇由美媒報導的分析指出,北京不僅在軍備規模上急起直追,更在制造能力、關鍵原料與勞動力部署等方面全面超車,成為美中潛在沖突中不容忽視的變量。
中時新聞網綜合《華爾街日報》與其他媒體指出,現代戰爭早已不是單靠先進武器取勝,更是比拼整體工業實力與后勤能力。俄烏戰爭已顯示,雙方每日大量消耗炮彈、導彈與無人機,工業產能與實時調整能力成為關鍵。而中國正是在這場“產能戰爭”中,逐步奠定優勢地位。
美國雖曾靠壓倒性制造力贏得二戰,如1942年加州造船廠可在5天內組裝一艘補給艦,但如今這樣的壯舉已難再現。與此同時,北京不僅擁有數量更多的工廠,還積極導入5G私有網絡等技術推動自動化,實現更快速的產品更新與產線轉換。
根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指出,中國一家造船廠一年的商船產量,已超過美國自二戰以來的全部商船總量。龐大的商船產業也可在戰時轉為生產軍艦,補貼海軍發展。自2000年以來,中國建造的海軍艦艇數量更是美國的兩倍。
在人力與原物料方面,中國優勢同樣明顯。美國目前商船水手人數可能不足一萬,而中方擁有約200倍的商船船員。若戰爭爆發,美國需重新動員產業與人力,而中國的制造業大軍早已到位。
此外,中國擁有全球多數稀土礦與加工設施,這些資源對生產導彈、潛艦與高科技軍備至關重要。美國雖嘗試削弱中國在關鍵礦產的主導地位,但中國企業態度強硬,幾乎未受動搖。
外媒總結指出,盡管美國的武器平臺普遍仍較中國先進,但若戰爭進入長期消耗階段,中國龐大的產能、工業彈性與資源掌控能力,將可能成為決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