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勝選后,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立即發表銳利評論,指出李在明對特朗普政府具備兩大籌碼,報告同時揭露,面對臺灣議題,李政府傾向采取戰略性模糊,在公開場合避免明確表態,而私下則可能與美方協商臺海危機應變方案。
▲李在明的領導是否將為韓國帶來較平穩的政治未來呢?美聯社
據中時新聞網援引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指出,與其將李在明的外交政策與前總統尹錫悅比較,不如將他與前總統文在寅對照,會更具參考價值。李在明的外交政策大致會延續民主黨的傳統立場,也就是主張與朝鮮對話、維持對中國的穩定關系。但與文在寅相比,他的立場更務實。文在寅強調和平與韓朝和解,而李在明則主張有條件的對話,主張以階段性方式推動朝鮮無核化。
李在明已經明確表示,他將經濟問題列為優先施政目標,因此他不太可能在上任初期推到大型外交倡議,至于臺灣問題,將挑戰他的務實主義,面對美國施壓要求表態的情況下,他可能會盡可能采取“戰略性模糊”,私下與華府討論應變計劃,但避免在公開場合做出承諾。他對于駐韓美軍是否擁有戰略機動性將不持支持或反對立場。同時,為了維持與中國的平衡關系,李在明很可能會重申韓國對“一中政策”的承認。
總體而言,李在明的外交政策展現出務實與經濟導向的急迫性,與文在寅更具意識形態與民族主義色彩的做法形成對比。
另外,韓國與美國的關系也是值得關注的焦點之一,韓國與美國的同盟對李在明而言,既是風險也是機會,只要策略得當,他手中握有強而有力的籌碼,韓國目前的國防支出已達GDP的2.8%,是美國盟國中武裝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李在明應該推動在2026年前將軍費占比提高至3%,并規劃至2030年達到至少3.5%,以展現韓國是美國首選安全伙伴的決心。持續壯大的韓軍也能強化韓國在這個艱困區域中捍衛自身利益的能力,并符合同盟現代化的要求,提升韓方在聯合防衛中的角色。
其次,韓國的制造業實力雄厚,尤其在造船產業具有全球領先地位。李在明應善用韓國在造船上的優勢,協助特朗普重建美國海軍,這不僅能讓特朗普取得政治成就,也有助于美國維持其全球延伸嚇阻的承諾。韓國的先進制造能力,還能成為美國與歐洲軍備重整的重要支持。李在明若能有效運用這些合作,有機會爭取對韓國更有利的經濟條件,擴大全球影響力。
當然,與華府的關系也存在風險,尤其如果李在明與特朗普之間出現個性沖突,或若李在明過度深化與中國的關系,或過于對抗日本——這兩者都是美國在東亞的重要盟友——韓國與美國的關系可能因此惡化。
在外交與安全政策方面,新政府可能會采取平衡與務實的策略,而非激進的修正主義路線。在競選期間,李在明主張朝鮮半島和平、恢復2018年與平壤簽署的軍事協議,這些都是進步派的一貫立場。但同時,他也承認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以及與日本的三邊安全協調之重要性,這些則是保守派所重視的優先議題。盡管這種平衡立場在很大程度上是李在明選戰策略的一部分,但也反映出韓國國內對以下幾點有高度共識:
1、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非常重要
2、朝鮮、俄羅斯等國帶來的安全威脅日益嚴峻
3、韓朝關系改善的可能性極為有限
盡管對李在明政府仍有許多不確定性,東京與華府仍應持續與首爾合作,確保三邊安全合作的穩健、韌性與持久性,這對印太地區的穩定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