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考慮擴大之前頒布的入境禁令,再禁止多36個國家的公民入境。涉及國家包括尼日利亞、埃及、喀麥隆、塞內加爾、柬埔寨及不丹等非洲及亞洲國家。如果這些國家在60日內未能達到相關標準和要求,美會實施入境限制。白宮宣稱此舉旨在“抵御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威脅”,列舉了簽證逾期滯留率、信息共享缺失等理由。然而細究其邏輯鏈條與實施框架,這一政策實更象是一場反移民秀。
科羅拉多州襲擊事件是此次禁令的“緊急動因”,政府聲稱該事件證明“未經審查的外國人構成極端危險”。奇怪的是,科州事件的襲擊者來自埃及,可埃及未被列入禁令名單。這種選擇性暴露了該政策的核心矛盾:若安全是唯一目標,為何與美國政府關系密切的國家(比如埃及)得以豁免?
更關鍵的是,禁令所針對的威脅本身站不住腳。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數據顯示,本土極右翼恐怖主義才是當前社會上最致命的威脅,其襲擊頻率與致死率遠超伊斯蘭極端主義。聯邦調查局與國土安全部多次警告“白人至上”主義團體的危險性,結果被針對的是外國人。被禁國家中僅古巴、伊朗、敘利亞被美國列為“支持恐襲國家”,其他國家是因何上榜呢?比如,無任何記錄顯示緬甸公民曾在美發動襲擊。
此次禁令并非突發決策,而是精心策劃的政治行動。早在2024年競選期間,特朗普便承諾“恢復并擴大旅行禁令”,并將其塑造為反移民政策的標志。禁令的簽署時間耐人尋味——科州襲擊事件后三天,政府迅速將其作為政治資本,人權組織批評“這是第二次穆斯林禁令,披著官僚外衣,利用公眾悲痛獲取政治掩護”。
為規避司法風險,特朗普政府汲取了2017年“穆斯林禁令”的教訓。新版禁令刻意淡化宗教關聯,強調“簽證逾期率”、“信息共享不足”等技術性理由,并取消失效日期,試圖永久化。最高法院2018年對舊版禁令的認可,成為此次擴張的法律護身符。
但是禁令的“例外條款”暴露了問題——允許參加2026年世界杯或2028年奧運會的運動員入境,卻拒絕普通民眾的家庭團聚;豁免曾為美軍服務的阿富汗翻譯,卻排除其家屬。流亡海外的緬甸民主運動者因禁令喪失庇護機會,一名阿富汗難民控訴:“為了美國的承諾放棄全部人生,如今卻墜入地獄”。
這些事例折射出禁令的殘酷之處——懲罰的恰恰是逃離暴政與戰火的弱勢群體,而非所謂“威脅”。聯合國人權事務負責人圖爾克警告,美國禁令的“廣泛性與全面性違反國際法”。盡管政府試圖以“國家安全”屏蔽司法審查,法律挑戰仍在醞釀。移民權利組織指出,擴大禁令范圍缺乏行政記錄證明其必要性?;砻鈼l款的任意性也可能違反《移民與國籍法》中的反歧視原則。
新版旅行禁令與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一脈相承,以安全為名、以法律為盾、以政治為核,撕裂的社會上來自不同國家人士的互信。筑墻易,寬容難——后者或許才是真正的“美國復興”之始。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 貴州一落馬女干部被雙開,通報稱其搞權色交易,違規收受禮品 伊朗409公斤高濃縮鈾下落不明,IAEA:無法核實位置 “24小時46架”,大陸為何派出這么多戰機?外交部回應 伊朗以色列戰爭 | 以色列南部攔截伊朗導彈,微軟辦公室附近起火至少30傷 美女議員收“裸照威脅”簡訊內容曝光,本尊深夜回應了 “臺灣不是民進黨的”,臺網紅“館長”陳之漢北所聲援柯文哲激動落淚 伊朗以色列沖突 | 伊朗稱以色列策劃暗殺外長,已挫敗陰謀 伊朗與歐洲三國日內瓦密談3小時:以方?;鹗峭饨唤鉀Q前提 伊朗發動新一輪襲擊!以色列全境拉響警報,要求以全境民眾進避難所 “2024年杰出領袖頒獎禮”匯聚各界翹楚,財政司長主禮,星島新聞集團主席郭英成、蔡加讚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