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時事》雜志7月7日刊登對馬凱碩專訪的文章,馬凱碩在訪談中介紹其對中美博弈、中國崛起的看法。文章摘編如下:
在采訪中馬凱碩認為:
1、中國在全球文明格局中的歷史地位回歸。從公元1世紀到1820年,中國長期位居世界經濟體之首。經過200多年西方主導期后,中國與印度的復興,標志著全球經濟重心的歷史性調整,是文明發展周期的自然回歸。
2、中國快速致富,歸功于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緊密經濟合作模式。盡管在冷戰時期兩國是對手,但中國通過引進外資、吸收先進技術,與美國企業深度合作,共建合資企業,推動自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3、中國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在實施一系列自由貿易協定后,中國逐步開放市場,融入全球貿易體系,成為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2020年前后,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4、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卓越成就。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躍居世界前列:高鐵、公路、港口和機場等重大交通工程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與美國一些“第三世界”機場相比,中國主要城市的現代化機場更能體現中國的建設實力。
5、中國公私領域高效生產與現代化生活。中國在私人物品與公共物品生產和分配方面表現出色。從日常消費品的豐富供給,到城市公共服務的高效運營,都展現中國經濟體制的現代化和社會管理的能力。
6、中國公民的國際流動與歸國潮。疫情前已有約1.39億中國人前往海外,現在大多數選擇回國發展,反映中國社會和經濟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這種雙向流動與“人才回流”現象,展現中國持續改善的生活水平與發展機遇的努力。
7、中國的制度文化特點與社會需求平衡。中國社會在強調個人自由的同時,更注重社會整體利益與公共秩序。多數中國人接受必要的社會行為規范,認為這是實現良好公共秩序和集體福祉的前提,體現與西方社會不同的發展路徑。
編譯 | 迪巴拉
編輯︱梁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