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歐亞論壇》7月10日刊登題為《中國與以色列雙邊合作前景分析》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
今年是中以建交33周年,在中東局勢動蕩和以色列面臨嚴峻地緣安全挑戰的背景下,兩國關系的再評估具有特殊意義。當前的關鍵問題,是中國與伊朗和以色列關系的矛盾與錯位,尤其在全球地緣緊張加劇的背景下,如何平衡這兩種利益對中國構成重大挑戰。中國應采取務實和長期視角,超越短期沖突,在維護與兩國關系的同時避免被動選邊站隊。
中以關系根基深厚,以色列作為全球創新生態的關鍵節點,其科技創新和產業優勢與中國形成戰略互補。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233.8億美元,中國穩居以色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在以色列市場占據近70%份額,彰顯合作向高附加值領域延伸的趨勢。
合作具體體現在十大領域:
1、國防工業:兩國在無人機和電子戰系統等領域具合作潛力,但需謹慎管理技術敏感性。
2、農業:以色列滴灌技術在中國干旱地區提升產量并節約水資源。
3、科技創新: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領域合作深入,創新園區吸引以色列初創企業。
4、信息技術:網絡安全、云計算等領域合作加強,中以科技企業攜手開發尖端技術。
5、醫療保?。核幬镅邪l和智能醫療合作推動中國醫療創新。
6、能源環保:太陽能、海水淡化技術助力中國生態治理。
7、基礎設施:中國企業參與以色列港口和輕軌項目,促綠色交通轉型。
8、金融投資:以色列銀行在華設點,深化資本市場融合。
9、文化教育:合作辦學與文化活動增進兩國理解。
10、公共安全:以色列預警技術提升中國應急管理水平。
盡管巴以沖突加劇地緣風險,但中以關系的互補性未變。當前合作在民用技術、農業、醫療等低敏感領域保持韌性,而國防等敏感領域需謹慎調整。雙方應在現有基礎上深化合作,通過長期戰略規劃鞏固關系。以色列已成為中東決定性力量,中國加強與其合作符合區域穩定和自身利益。
編譯|迪巴拉
編輯︱楊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