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貿易談判“卡關”之際,日本首相石破茂直言,美國汽車難賣。通用汽車前印尼總裁、咨詢公司Dunne Insights創辦人兼執行長鄧恩(Michael Dunne)近日也在《紐約時報》的客座評論中,更深刻地揭露了一個讓美國汽車產業感到不安的事實:即使關稅政策或許能在短期內為底特律提供庇護,但終究無法改變美國在全球汽車競爭中可能面臨的“全面潰敗”命運。
▲專家指出,汽車行業對國防具有重要意義。(圖/路透社)
比亞迪的致勝關鍵
鄧恩的評論以“為什么美國人買不到世界上最好的電動汽車”(Why Americans Can’t Buy the World’s Best Electric Car)為標題,從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來看美國筑起的關稅高墻。
這家以英文“Build Your Dreams”(成就夢想)的縮寫為名的汽車巨頭,在去年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品牌,更有望在2030年與全球最大車企豐田和福斯并駕齊驅。然而,受到高聳的關稅壁壘阻礙,比亞迪相當于被擋在美國市場大門之外,大多數美國人短期內恐怕也不會見到。
鄧恩指出,比亞迪過去也曾是質量不佳的代表。然而,時過境遷,比亞迪早已徹底蛻變。鄧恩在親自試駕過幾乎所有比亞迪車型后表示,“如今它們在設計、功能、先進技術和整體質量方面已經和特斯拉等其他頂級品牌不相上下”。
鄧恩坦言,西方批評人士經常提及的“政府補貼”,無疑是比亞迪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據他分析,“刀片電池”技術以及極具破壞性的價格策略,同樣也是比亞迪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要素。更令人驚嘆的就是其“垂直整合”模式,在全球汽車制造商普遍依賴外部供應商之際,比亞迪幾乎所有關鍵零組件都由自己生產,涵蓋電池、半導體、電機到平板熒幕,甚至連操作系統都自主開發。
關稅真是保護傘?
面對比亞迪在成本和電池技術方面的壓倒性優勢,美國選擇設立貿易壁壘。高額關稅導致進口的中國電動車價格直接翻倍,使其在美國市場缺乏競爭力。美國第2大車廠福特(Ford)的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將中國電動車視為“生存威脅”,就連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坦承,如果沒有貿易壁壘的保護,中國汽車將“摧毀”所有競爭對手。
鄧恩也認同,若缺乏關稅保護,美國汽車產業最終可能會遭受重創,甚至可能導致數十萬個工作機會流失。但他也坦率指出,“我們可以用關稅來呵護美國車企,但這改變不了我們正在慘敗的事實”。
事實上,中國已成為當今全球各類汽車的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即使比亞迪與其他中國車企無法順利進入美國市場,但卻在迅速擴張在歐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全球市場的影響力。美國汽車制造商最終可能被迫退守至自己仍然具有優勢的狹小領域:在國內市場繼續生產高油耗的皮卡和SUV,并在全球市場上“變得無足輕重”。
鄧恩強調,中國在電池、機器人與無人機等領域已實現了全球領先地位。如今,如果汽車制造業也拱手讓人,考量到該行業的規模及其在經濟、政治和戰略上的重要性,對美國的沖擊將難以估量。
編輯︱賀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