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關注的“726大罷免”落幕,針對國民黨24位“立委”的罷免案最終全數未過關,所有選區的反對票都壓過同意票。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1日認為,這反映的不只是政策疲乏,更是一種結構性的失望。蔡英文2016年高喊的“公平正義”,在八年執政后依然遙不可及,對民進黨的信任正在流失,特別是在青年族群中。
▲日本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中時資料照
小笠原欣幸1日在臉書上分享,他于日本《東洋經濟》Online專欄中發表對于726大罷免的數據,及國民黨從失策到反攻,這場選舉猶如臺灣選民將勝利的判決頒給了強力制衡賴政府的在野勢力,間接也等同對民進黨政府的一次清算。對賴清德與民進黨而言,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失敗,甚至可以說是一次政治能量的全面潰退。
盡管罷免方在部分選區的得票較過去稍有進展,但終究未能翻盤。發起行動的公民團體與背后支援的執政黨未能激起足夠的民怨聲量,民進黨試圖透過“國會亂象”的批判來合理化罷免,卻未能說服中間選民。民意的反應相當直接,不認同罷免,也不支持執政黨透過選舉操作來強化自身正當性。
小笠原欣幸表示,這場罷免戰盡管已結束,留下的政治效應卻尚未散去。各界開始關注其對2026縣市長選舉與2028大選的可能影響。對國民黨而言,這場選舉驗證了“反民進黨”依舊是有效的動員口號,能穩定凝聚基本盤;而對民進黨來說,昔日最強武器“抗中保臺”的號召力正在明顯減弱。
小笠原欣幸坦言,年輕世代面對房價高漲、薪資停滯與就業不穩的壓力,對民進黨政府的失望與日俱增。他們更加懷疑:在現狀毫無改變的情況下,究竟“維持現狀”還有什么價值?這樣的質疑,來自切身生活的無力感,而不是被任何政治勢力所煽動。
民眾所期待的,是超越對立與口號的愿景。他們想要的是一個能真正掌握自身未來的生活藍圖,而不只是“反對誰”或“恐懼誰”的政黨。民進黨若持續靠“抗中”鞏固支持,只會讓選民越來越無感;在野黨若只會高喊“反民進黨”,卻端不出實質政見,也終究會被民意拋棄。
編輯︱楊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