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26)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有記者問:近日島內初中生物教材中以“土豆”稱呼“馬鈴薯”,臺灣綠營政客則稱土豆是大陸用語,需要糾正,此事在網絡上引發討論,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說,民進黨當局有關言論,純屬政治操作。兩岸同胞講相同的語言,用相同的文字,但由于生活環境和習慣用語不同,對一些物品的叫法存在差異,比如各地對土豆、馬鈴薯有不同的叫法,是很自然的現象。
隨著兩岸交流逐步恢復擴大并不斷深入,兩岸民眾越來越能讀懂對方的用語習慣,越來越能相互了解和理解,互學互鑒。
▲在臺灣,土豆也可稱為“ 落花生”、“花生”、“馬鈴薯”、“洋芋”。
近日臺灣有媒體報道有生物課本使用大陸用語,稱馬鈴薯為土豆,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陳椒華4月17日表示,土豆變馬鈴薯是文化偷渡再現,教科書審查制度再度失靈。陳椒華當天在臺“立法院問教育部長”潘文忠“土豆”是什么?潘文忠回答“我們的土豆是花生”。
不過“康軒國一下冊”生物課本“3-2生物的命名與分類”,將馬鈴薯稱之為“土豆”,潘文忠相當驚訝,指審查不可能通過,表示出版社若誤寫,會請他們更正。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推薦閱讀:
專題 更多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