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海產可能含有毒素,即使經過烹煮也未必能清除。衛生防護中心昨日(21日)公布一宗個案,指本港有一男一女于本周日(20日)進食角螺后,出現疑似“神經性貝類毒素”中毒反應,兩人其后自行到將軍澳醫院求醫,情況穩定。食安中心表示,有12種海產易含毒素,其中貝類3大部位更屬高危,容易致命,應避免進食。
海鮮毒素|兩人吃角螺中毒 出現舌頭刺痛嘔吐腹瀉
衛生防護中心表示,涉事42歲女子及45歲男子于本周日在鴨脷洲街市購買角螺后蒸煮食用,并在約數分鐘至3小時后出現舌頭刺痛、嘔吐和腹瀉等情況,懷疑是“神經性貝類毒素”中毒。
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解釋,神經性貝類毒素在自然情況下可能存在于雙貝類體內,而烹煮并不能把該種耐熱的毒素消除。神經性貝類中毒癥狀包括嘴唇、口腔和舌頭刺痛及腸胃不適如腹瀉和嘔吐,通常在進食貝類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如果進食海產后出現上述病癥,就應立即求醫。
海鮮毒素|貝類海產常見5種毒素 12款海產最高危
根據食安中心資料,如果貝類海產受感染,一般有5種毒素較常出現,包括:麻痺性貝類毒素、痢性貝類毒素、失憶性貝類毒素、神經性貝類毒素和原多甲藻酸貝類毒素。
食安中心又指出5種常見的貝類毒素感染癥狀,以及有12種海產易含以上毒素,建議市民小心避免:
常見毒素1:麻痺性貝類中毒
· 麻痺性貝類中毒可以致命,主要導致神經受損,且發病迅速。其癥狀包括刺痛、麻木、口部周圍感到熾熱、失調、發燒、出疹和踉蹌等。這些癥狀會維持數天,然后可自然康復。然而,有些嚴重的個案會在進食有毒貝類后24小時內,出現呼吸系統停頓的情況。
· 可能含有此毒素的海產:蜆、青口、蠔、扇貝、帶子
常見毒素2:下痢性貝類中毒
· 下痢性貝類中毒是第二常見的貝類中毒,癥狀涉及胃腸道問題,通常在進食受污染的貝類后30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癥狀包括腹瀉、惡心、嘔吐、發冷、腹部出現中度至劇烈的痛楚及痙攣,通常在三日內會完全康復。至今尚未發現有死亡個案。
· 可能含有此毒素的海產:青口、帶子、蠔、蜆、鱈魚
常見毒素3:失憶性貝類中毒
· 失憶性貝類中毒是由海洋硅藻所造成,特征是胃腸道失調及神經紊亂。癥狀包括嘔吐、腹部痙攣、腹瀉及頭痛,尤其會導致短暫喪失記憶力。失憶性貝類中毒有可能致命。
· 可能含有此毒素的海產:青口、蜆、蟶子、帶子、腹足類動物(螺)、蟹、龍蝦、鱈魚
常見毒素4:神經性貝類中毒
· 神經性貝類中毒甚為罕見,亦非致命的綜合癥。其中毒的癥狀比較輕微,通常包括面部肌肉刺痛、冷熱感覺逆轉、心動徐緩及瞳孔擴大等。這些癥狀會在數天內迅速及徹底消散。
· 可能含有此毒素的海產:蠔、蜆、青口、司蚶、魚類
常見毒素5:原多甲藻酸貝類中毒
· 癥狀與下痢性貝類中毒相似,通常在進食受污染的貝類后12至24小時內出現。癥狀包括嚴重腹瀉、嘔吐、腹痛、間歇性惡心和發冷。
· 可能含有此毒素的海產:青口、蠔
貝類毒素|貝類3部位最多毒素恐致命 4招減中毒風險
根據食安中心資料,貝類海產3個部位易含毒素,食用時要避免,以減低食物中毒風險。食安列出高危部位,并解釋原因:
1. 用清水將貝類海產的外殼洗擦干凈
2. 在烹煮貝類前先除去其內臟、生殖器及卵子
3. 避免進食烹煮后的汁液
4. 每次只進食較少分量的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