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寶林茶室/炒粿條|臺灣近日爆發大型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日(28日)早上已有14人中毒,2人死亡。當地有醫生指出,估計是因“米酵菌酸”這種毒素引發。什么是米酵菌酸?中毒后會出現什么癥狀?有營養師指出,有4類容易受米酵菌酸污染,例如大家常吃的木耳。木耳若浸超過1時間,極可能產生米酵菌酸,吃后可致器官衰竭,死亡率極高!
米酵菌酸毒性|吃炒粿條河粉后 14人中毒2人死亡
綜合臺媒報道,有多名顧客在3月19至22日期間,到臺北市一間素食餐廳“寶林茶室”進食了炒粿條、滑蛋河粉等食物后,相繼出現食物中毒癥狀,包括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今日(28日)早上最新消息指出,14名中毒人士當中,有2人分別出現急性腎衰竭及多重器官衰竭,搶救后宣告不治,另有5人仍在深切治療部。
事發原因目前尚未查明,當地有醫生接受《聯合報》訪問時推斷,導致是次大規模中毒事件的可能是一種名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的毒素。其來源多為保存不當的發酵米及米類制品(如河粉),毒素會癱瘓線粒體。
什么是米酵菌酸?1毫克已可致命?
“米酵菌酸”此毒素在哪些食物當中最常見?對人體可造成甚么影響?營養師程涵宇在其網站撰文,講解甚么是米酵菌酸,并列出米酵菌酸中毒的癥狀,以及容易受污染的食物。
程涵宇指出,米酵菌酸是由“B. cocovenenans”細菌產生的一種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死亡率高,少至1至1.5mg的劑量即可令人類喪命,接觸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后的潛伏期為1至10小時。
米酵菌酸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
程涵宇指出,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肝臟、大腦和腎臟,也會產生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癥狀。中毒癥狀與其他線粒體毒素的臨床表現相似,但嚴重程度和時間進程有所不同。中毒輕則頭暈出汗,重則昏迷喪命。
米酵菌酸中毒癥狀
頭暈、出汗過多、心悸
腹痛、嘔吐、腹瀉
血便、少尿、血尿
低血壓、心律不正、體溫過高
黃疸、四肢僵硬、嗜睡
譫妄(編按:急性精神昏亂)、休克、昏迷
重癥患者會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4類食物易有米酵菌酸 木耳浸太久毒素高
米酵菌酸在什么食物當中最常見?程涵宇指出,有4類食物容易受米酵菌酸污染,包括浸泡太久的木耳:
易引發“米酵菌酸”中毒的食物
變質淀粉類產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馬鈴薯粉等):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濕冬粉、涼皮等
變質的新鮮銀耳:浸太久的木耳及銀耳
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栗米:發酵栗米麵
椰子制品
木耳超過這時間易中毒 6招防米酵菌酸中毒
根據香港食安中心資料,處理木耳等食用菇菌時,應特別留意浸泡不應超過1時間。選購及浸泡木耳建議如下:
食安中心教選購及食用木耳6大安全貼士
向可靠店鋪購買食用菇菌,不要自行采食野生菇類
選購菇菌時,勿挑選沾有栽培物料或有變壞跡象的食物,例如帶有色斑點、發出異味、帶有黏液等
浸泡和烹調木耳等食用菇菌前,要先徹底清洗表面,再放在乾淨容器內用水浸泡,每次不應浸太多或太久;如果在室溫下浸泡,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否則應放入雪柜進行浸泡
浸泡后如果發現菇菌有異樣、產生黏液或者有異味就要棄掉
處理食物的范圍、設備、工具和接觸食物的表面必須經常保持清潔
浸泡后菇菌要盡快烹煮,菇菌類要徹底煮熟才可進食
米酵菌酸難察覺?高溫煮不走毒素?
如何察覺食物當中有米酵菌酸?高溫可將之清除嗎?程涵宇表示,米酵菌酸是吃不出來,因其無臭亦無味,受污染的食品仍會呈現正常的外觀、氣味和味道。而且只要食物受污染,即使以120°C高溫加熱1小時,仍然無法去除毒性。目前也沒有可解毒的特效藥。
米酵菌酸中毒時有發生 自制發酵食物最危險
吃木耳中毒事件時有發生,例如去年杭州一名57歲婦人曾因進食涼拌木耳,出現心肌受損、凝血功能異常,肝腎功能惡化等情況,不只須要洗腎,更一度陷入休克狀態險死。
此外,自制發酵食物的習慣也容易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程涵宇又列舉了中毒事件特徵及相關研究。米酵菌酸中毒有分爆發季節嗎?哪些地方比較常見?
-
中毒事件多發生在溫暖的月份,其中95%發生在5至10月,高峰期為7月。
-
亞洲和非洲都曾報告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主要與變質或發酵食品有關。
-
有研究發現,米酵菌酸爆發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0%)。
-
在內地,食源性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通常涉及發酵穀物制品、變質銀耳和馬鈴薯制品。主要發生在農村、山區等生活水平較不佳、食物種類有限的地區,居民經常自制發酵食品。惟由于加工方法不當,發酵食品通常會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導致中毒。
-
2010年至2020年,內地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偣苍斐?146宗病例、139人住院、43人死亡,病死率為 29.5%。約73.3%的疫情發生在華南和西南地區。
-
在印尼,由少孢根霉菌發酵的椰漿制成的傳統食品,是中毒事件主要因素。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營養師程涵宇(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