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會對人們有著層層的束縛,并且女性在那個年代地位非常地低,常常是以男性附屬品的狀態出現。這樣的情況下,她們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封建社會更是給她們戴上了層層的枷鎖。就比如古代有一條規矩,女性出嫁的時候,要準備一條“開襠褲”。
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大多是用獸皮或者樹葉來遮擋身體的隱私部位。后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古人設計出了我們經常能夠在電視上面看到的那種寬衣大體的裙子類服裝。
那個時候無論男女,都是穿裙子,這樣的衣服雖然既穿著舒服上廁所的時候又十分地方便。但是在夏天穿著還好,到了冬天冷風很容易從裙底吹進去,根本起不到保暖的效果,很容易讓人患上風寒。
為了保暖,就有人發明穿上兩條褲腿,這個褲腿沒有襠只是用兩條繩子系在腰上。這就類似于現在的開襠褲。這種“開襠褲”雖然還不能夠遮擋住隱私部位,但是也確實解決了冬天因為裙底灌風的寒冷問題。那時候之所以不直接穿褲子,是因為那時的布非常粗糙,穿上去會很不舒服。
古人認為女子必須要穿裙子,如果穿褲子的話,兩腿分開是極其不禮貌的一種行為。
古人非常地注重禮儀,他們對于坐姿跟走路的姿勢都會要求地非常嚴格。古人無論做什么都會慢悠悠地,怕曝光就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
后來,人們發現,這種開襠褲還是滿足不了當時人們的需求,由于古時戰事連連,而戰爭需要騎馬,這時候開襠褲不能夠使隱私部位得到有效的保護。
趙武靈王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啟發,決定改變沿用了千年的穿戴習慣,模仿游牧民族便捷的騎馬穿著,古人也從那里開始逐漸開始穿褲子了。穿褲子可以說有效的保護了人類的隱私部位,使得隱私部位少受細菌的侵擾。
那么既然古人的衣著都已經發展到褲子了,為什么后面還要在女子出嫁時用“開襠褲”呢?
這還要從古代的婚姻制度說起,要知道,古代可不像現在提倡戀愛跟婚姻的自由,他們主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年輕人在還沒有見過幾次面就要結婚了。因為古代對女子的束縛非常深,尤其是沒有結婚的女子,她們是不可以隨便地跑到外面露面的,女性們整日在家里做一些針織刺繡類的家務活。
所以說在古代,男女雙方在婚前是沒有辦法做到充分地了解對方的。這也就會導致,還不太熟悉的兩個人在結婚之夜洞房花燭的時候,非常尷尬。這時候,“開襠褲”就派上了用場。它就是用來緩解這個尷尬的,有了“開襠褲”的遮擋,新婚夫妻尤其是對于新娘來講,他們就不必太過暴露,而且還能夠完成同房的任務。
另一方面,古代人們對于“性”這方面還是非常難以啟齒的。所以根本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性教育,于是,在洞房花燭夜里不知道做什么的人還真不一定會沒有?!伴_襠褲”在這個時候就可以起到一個提示的作用,它也是在隱晦的告訴新婚的夫婦究竟應該如何來繁育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