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全球第2大致命癌癥,香港每年亦有近2,300宗大腸癌死亡個案。美國一項最新研究,追蹤10年后發現,服用阿司匹林竟有助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若用于2類人士身上,效果更為顯著。到底為何阿司匹林有防癌作用?甚么情況下服用較好?有沒有副作用?
研究揭服用阿司匹林 可減患大腸癌風險
阿司匹林這種成分常見于消炎止痛藥,不過,上述研究卻發現,經常定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減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研究結果于8月1日在《美國醫學會雜志腫瘤學》期刊發表。
為何可以預防大腸癌?
定期服阿司匹林降患大腸癌風險 2類人功效最明顯
研究團隊追蹤至少10年,分析逾10.7萬名、平均年齡為49.9歲的受試者資料,包括其體重、酒精攝取量、飲食習慣、吸煙與否以及運動量等數據。受試者中,每周服用2片或以上標準劑量阿司匹林,或每周服用6次以上的低劑量阿司匹林的人士,兩者均被視為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士。
研究發現,定期服用阿司匹林人士的大腸癌風險,竟比從不服用阿司匹林人士低18%。其中,以下2類相對不健康的人士,患大腸癌風險更明顯減少逾25%:
-
吸煙者
-
體重超標者(BMI高于25)
研究作者之一、麻州布萊根總醫院胃腸科醫生Daniel Sikavi指出,是次研究顯示:
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大腸癌高危群組的患癌風險。此外,由于生活習慣較健康的人士本身患癌已相對較低,因此他們服用阿司匹林的防癌效果亦會相對吸煙者、體重超標者等較不明顯,但仍然可以從服用阿司匹林中得益。
不過,目前研究無法證實阿司匹林能夠降低患上大腸癌風險的原因,但過去曾有研究證實,阿司匹林或可抑制部分致癌的發炎現象。
對于是次研究結果,波士頓醫療中心結腸和直腸外科主任醫生Jennifer Davids表示,這并不代表每個人都應該開始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更不意味民眾要放棄健康飲食、運動、避免吸煙和盡量減少飲酒等可以降低患癌風險的習慣,不過她認同研究朝正確方向邁出重要一步,有助了解甚么人最有可能從阿司匹林中受益。
第2大致命癌癥大腸癌 息肉會演變為癌癥?
在香港,大腸癌為第2大致命癌癥,單在2021年已新增近6000宗確診個案。大腸癌常見癥狀如下:
據醫管局資料,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后部份,分為結腸與直腸。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有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大部分息肉為良性的,但亦有少部分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據香港癌癥網上資源中心資料,早期的大腸癌或全無癥狀。至于較常見的大腸癌徵狀則包括:
-
持續便秘、持續腹瀉
-
大便后仍有便意;大便帶血、呈黑色、帶黏液;直腸出血、糞便呈幼條狀
-
若出現無故體重下降、腹部發脹、腸絞痛、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等情況,也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號。
如何服用阿司匹林?有何副作用?
綜合香港衞生署及英國國民保健署資料,阿司匹林為其中一種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可用于不同種類痛癥,例如頭痛、 牙痛、經痛等?;颊呖捎谶M餐時或餐后,以減輕對胃部的刺激。
如何正確服用阿司匹林?
以阿司匹林藥丸為例,其常見劑量為300mg,一般服用劑量如下:
-
常用劑量:每次1-2粒
-
服藥間隔:每4-6小時(每次服藥不少于4小時)
-
最高劑量:24小時內不得服用多于12粒
阿司匹林副作用:
-
腸胃不適
-
肚瀉
-
噁心
-
嘔吐
-
頭痛等
服用阿司匹林注意事項:
-
如果身體有其他健康狀況,服用前諮詢醫生或藥劑師。
-
如果正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 ,不應同時服用其他含有此類成份的藥物。
-
服藥后若嘔吐帶血或咖啡渣狀物、小便有血、大便稀爛及呈黑色,或有其他不正常的出血和瘀傷,應立即求醫。
阿司匹林止痛外的4大功效 5類人避免服用
除消炎止痛用途外,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資料顯示,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亦有以下功效:
中風
-
可治療短暫性缺血中風
-
預防病發的心血管病發,甚至死亡
心臟病
-
降低急性心臟病發的死亡風險
-
預防心臟病復發風險
-
降低慢性心絞痛患者的猝死風險
其他冠狀動脈疾病
-
適用于曾因冠狀動脈疾病需接受手術的患者
風濕病
可紓緩以下癥病癥狀: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
-
骨關節炎
-
脊椎關節病變
-
系統性紅斑狼瘡癥相關的關節炎和胸膜炎
5類人忌服阿司匹林
一般而言,以下人士應避免服用阿司匹林,以免為身體帶來風險:
-
對阿司匹林或水楊酸鹽過敏者
-
經常氣喘者
-
高血壓人士
-
嚴重肝病或腎病患者
-
出血性疾病患者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雜志腫瘤學》期刊、衞生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英國國民保健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