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長壽短命看血就知道?3類人血不好易中風!醫生教5招養出長壽血

    發布時間:2024-08-15 13:43

    從一個人的血液狀態可看出壽命長短?有醫生指出,有3種不健康的血液增加患上嚴重疾病之風險,可能導致過早死亡。對于這3種“短命血”,醫生又提出5大改善生活習慣的建議,將“短命血”可在半年后變成“長壽血”!

    血管

    長壽短命看血就知道?3類人血不好易中風!

    血液如何反映健康狀態?日本心血管內科醫生東丸貴信及愛媛大學抗衰老醫學講座教授伊賀瀬道也醫生,接受日媒訪問講解“短命血”的特征。東丸醫生表示,從醫學角度解釋,有3種血液狀態可導致壽命縮短。

    1. 濃稠的血液

    原因:喝水不足,或者因腹瀉、夏天炎熱天氣等原因導致脫水

    特征:血液會變得濃稠及黏度高,流動性降低

    影響:血液濃稠者較容易肥胖或出現高血壓。這些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發展成血管硬化甚至導致動脈粥狀硬化

    2. 油膩的血液

    原因:攝取過多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導致血液變油的原因

    特征:當血液是健康的,血清會像是透明蘋果汁的顏色;但如果血液中含有大量三酸甘油酯,血清則會呈現乳白色,就像乳酸菌飲料一樣。這是由于脂肪分解所致,代表人體新陳代謝功能不正?;蛴醒惓栴}

    影響:特別是當三酸甘油酯在體內累積時,脂肪細胞增加,并分泌出阻止血栓溶解的物質。血管內形成血栓可能導致腦梗塞及心肌梗塞危機

    3. 容易凝結的血液

    原因:壓力是令血液容易凝結的主要因素。血小板的功能,是在人體受傷出血時聚集一起發揮止血作用,但當交感神經系統因精神壓力受到刺激時,刺激血小板活化的荷爾蒙會增加,引致血液凝結

    影響:血液容易凝結,更易形成血栓

    改變5件事半年養出長壽血

    東丸醫生提醒,上述血液問題其實都與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病相關。兩位醫生提出5大生活習慣建議,指出只須持續進行半年,就有望將“短命血”變成“長壽血”。

    1. 多補充水分

    建議:除了平日記得多喝水之外,在出門前、運動前、洗澡前等時候也要特別補充水分。

    注意事項:年長、腎功能低下等低鈉血癥高危人士,建議使用含鹽的口服補液。

    2. 多喝西紅柿汁

    好處:西紅柿當中的茄紅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特性,有助改善與壓力相關的血液黏稠問題。

    建議:每天喝由成熟西紅柿制成的西紅柿汁,可有效攝取茄紅素。

    3. 多吃青背魚類

    營養成分:鯖魚、沙甸魚、秋刀魚等青背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EPA。

    好處:生活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雖然吃很少蔬菜,心臟病死亡率卻很低,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主食——海豹和魚,當中富含EPA。

    功效:有研究發現,沙甸魚有助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含量,以及改善紅血球功能,即使是吃沙甸魚罐頭也能攝取到足夠的EPA。

    4. 避免吃太多水果

    影響:水果含有的果糖,在小腸中的吸收速度比其他醣類更快,更容易在肝臟中轉化為三酸甘油酯。

    建議:避免在一天內食用太多水果或喝太多果汁,以免攝取大量果糖。

    5. 多做帶氧運動

    好處:透過有氧運動放松交感神經,避免血液黏度增加,也有助降低血糖、三酸甘油酯及血壓水平。

    建議:達到呼吸變喘,但仍能對話的運動強度最為理想;也建議每天步行4000步。

    中風1年奪3000人命注意12大癥狀

    血液油膩濃稠易凝結,是導致中風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中風是香港第4大常見死因,單在2020年就造成3164港人死亡。由于腦部血管“阻塞”或“爆裂”,令腦組織不能得到充份的養料和氧氣,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產生各種神經癥狀,是為“中風”。

    中風會出現哪些癥狀?

    一旦出現以下情況則可能是中風癥狀,包括身體變得虛弱、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痹及/或顫動、半身不遂、言語不清/失去說話能力、嘴歪、眼斜、視力模糊不清、吞咽困難,最嚴重可導致昏迷或死亡

    資料來源:《介護》、香港衛生署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