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女子以為斷食減肥成功,7個月后卻離世!驚揭患胰臟癌3癥狀是關鍵

    發布時間:2024-08-17 13:43

    不少人會斷食減肥,不過,體重突然變輕未必是好事。有醫生分享病例指,一名女子采用斷食法成功減磅,7個月后卻離世。體重減輕,原來是因為是患上了“癌王”胰臟癌,殺傷力甚高,其中有3大癥狀最關鍵。

    胰臟癌

    成功減肥7個月后離世驚揭患胰臟癌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在節目《健康晚點名》分享個案指,該女子最初發現體重減輕,還開心地以為,持續了數個月的“168斷食法”終于見效。不過,后來她卻不時出現惡心、臉色蒼白等癥狀,于是前往求醫。

    胰臟癌不易察覺3征兆是關鍵

    經抽血檢查發現,該女子的CA125腫瘤指數很高,醫生于是再安排她進行腹部超聲波檢查,最終證實患上“癌王”胰臟癌,而且病情已轉移到肝臟。雖然已立即接受化療、免疫治療嘗試控制病情,但最終她在7個月后病逝。

    劉博仁醫生指,“癌王”胰臟癌不容易被發現,如果確診時已出現肝臟或遠端轉移,預后常常不好。因此他提醒,即使以為自己透過運動控制體重得宜,當發現身體出現以下情況,就要提高警覺,因為隨時是患癌的警號:

    ·體重短時間內暴跌4至6公斤

    ·臉色蒼白

    ·食欲下降

    香港第4大致命癌癥什么人易患胰臟癌?

    據香港癌癥資料統計中心資料,胰臟癌為本港常見癌癥,發病率排第10位,死亡率排第4位。單在2021年,本港已有889人死于胰臟癌,危險程度不低于肺癌、大腸癌、肝癌等常見癌癥。

    醫管局指,胰臟藏于腹腔深處,在胃部與大小腸等器官后面,胰臟癌是入侵性強的癌癥,由于在胰臟的惡性腫瘤位置隱蔽,初期病征并不明顯。不少患者至胰臟癌癥晚期才發現患病,影響存活率。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后,復發率也比一般癌癥高。

    10大高危因素易致胰臟癌

    醫學界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胰臟癌的成因,惟可能與胰臟細胞的異常增生有關。大多數的胰臟癌都是源于胰管上皮細胞的腺癌,較常發生在65歲以上人士身上,其他風險因素如下:

    1. 種族:黑人的風險較高

    2. 性別:男性比女性有更高風險

    3. 抽煙: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上胰臟癌的機會高出大概2至3倍

    4. 糖代謝異常:糖尿病可以增加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5. 超重:超重的人有較大風險

    6. 飲食:長期過量進食動物脂肪和少吃蔬菜和水果會較易患上胰臟癌

    7. 化學品:長期接觸殺蟲劑后、石油或染料

    8.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患上胰臟癌的機會比非患者高出2倍

    9. 遺傳性胰臟炎:遺傳性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機會,但非常罕見

    10. 慢性胰臟炎:常與胰臟癌一同發現,但不一定是導致胰臟癌的原因

    胰臟癌有何常見癥狀?大便出現這顏色屬警號

    如何及早發現胰臟癌?醫管局提醒日常多留意身體有否出現以下癥狀,隨時是身體患上胰臟癌的警號:

    胰臟癌6大常見癥狀

    醫管局指出,若出現以下征狀,有機會是患上胰臟癌:

    1.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并會反射至背部

    2. 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3.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4.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5.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6. 腹水

    胰臟癌病人常見的并發癥有以下幾項:

    1. 黃疸

    2. 疼痛:當腫瘤擴大壓迫神經, 腹痛會加劇

    3. 嚴重體重下降, 進食情況差的病人可能需要鼻胃管喂飼或靜脈輸入營養補充品

    預防胰臟癌5大貼士宜選擇低脂食物

    醫管局提醒,盡管胰臟癌無法完全預防,不過改變一些生活方式亦有助減低患癌風險:

    1. 戒煙:吸煙時的煙霧含致癌物,可破壞DNA調節細胞的生長

    2. 保持健康體重:體重急劇增加或過重,增加患胰臟癌機會

    3. 經常做運動:適量運動可減少患胰臟癌機會

    4. 健康飲食:多吃蔬果及低動物脂肪食品,可減少患胰臟癌機會

    5. 小心危險化學品:避免接觸危險化學品,或使用時配合適當安全措施

    資料來源:《健康晚點名》、香港癌癥資料統計中心、醫管局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