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總統哈里斯(Kamala Harris)提出的經濟政策包含禁止食品供應商及超市“哄抬物價”,力圖讓中產階級選民對降價有感,不過經濟學者評論,禁止哄抬物價的政策可能帶來更多問題。
▲美國副總統哈里斯(Kamala Harris)提出禁止食品業“哄抬物價”的經濟政策,力圖讓選民對降價有感,不過經濟學者評論可能帶來更多問題。(美聯社)
美聯社報導,拜登任內美國通膨惡化,食品雜貨價格飆升21%,民眾整體支出增加19%,哈里斯16日端出政策牛肉,力圖讓選民對物價降低有感。
哄抬物價(price gouging)是什么?
美聯社指出,哄抬物價目前并未有嚴格定義,一般是指颶風或其他自然災害發生導致供應鏈中斷后,價格大幅飆升的現象,另外有倡議人士指控,零售商會在這種情況下大幅提高必需品價格。
美國目前并未在聯邦層級禁止哄抬物價行為,不過已有多個州限制哄抬物價。
哈里斯提議“禁止哄抬物價”能降低食品雜貨價格嗎?
美聯社指出,多數經濟學家對此持否定態度,第一個因素是,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哄抬價格的行為。報導指出,一般而言,通貨膨脹飆升后要讓價格回到原來的水準是非常困難的,唯有在經濟長久、嚴重衰退時,才會出現價格持續下跌的情形,相較之下,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更好的方法是讓工資持續上漲,民眾才能應對更高的成本。
另外CNN指出,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哈里斯的政策可能會“創造更多問題”。
猶他州韋伯州立大學(Weber State University)經濟系主任羅伯茲(Gavin Roberts)曾研究新冠疫情期間,不同州通過打擊哄抬物價法后的成果,他觀察到最大的影響主要發生在超市,這些法律促使消費者“購買更多商品”。
他認為,當價格飆升時,多數情況下,最好的政策行動實際上是不采取任何行動。如此一來,消費者可能會因為牛肉太貴而改買其他肉類或蛋白質,貨架上將囤積更多牛肉,待愿意支付更多錢的消費者采買。
針對哈里斯稱她的政策“能讓食品業變得更有競爭力”,羅伯茲認為效果可能正好相反,“更有可能的是維持現狀”,因為該項政策阻擋了新的競爭者加入,長遠來看,競爭有助于降低價格。
奧巴馬政府時期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佛曼(Jason Furman)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指出,打擊哄抬物價可能無意中傷害消費者。他說,打擊企業哄抬物價的政策風險可能在于阻止經濟調整,如果價格沒有因為強勁需求而上漲,新公司可能不太愿意進入市場增加供應。
佛曼直言,“這并非明智政策”,“沒有優點,還有一些缺點”。
相關新聞:
來源: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