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數位排毒” 助青少年走出網絡迷陣

    發布時間:2024-10-17 08:30

    新學年開始,有家長發現子女終日“碌手機”憂影響學業,研究發現香港逾11%學童網絡成癮,當中70%更出現抑郁情緒,反映“上網不一定快樂”。教育界指,如何引導學生善用手機,勝于否定其實際功能,并建議推行“數字排毒”,定期暫別手機及網絡,清空腦袋。有學者指,要從小培養學童的數碼能力,有助他們自主使用手機,長遠減低成癮風險。前線社工亦指,網絡成癮背后恐牽涉學習及家庭問題,呼吁學校、家長及學童一起面對,當局亦應及早制訂跨部門政策應對,協助青少年走出網絡迷陣。 

    據統計處“信息科技使用情況和普及程度”調查,港人使用互聯網越趨普及,曾使用互聯網的10歲及以上人士,由2014年79.9%增至去年96%。而手機是最主要上網工具,去年該年齡群便有99.7%以手機上網,當中10至14歲群組是87.6%,15至19歲群組更達99.7%。值得留意是,10至14歲的青少年及以下幼童,是成長于網絡年代的“網絡原居民”,他們未來使用手機及上網的程度更需關注。

    學校社工Tom稱,上月開學后獲多名家長求助,指子女在家不?!奥凳謾C”上網,擔心網絡成癮影響學業。今年初,香港家庭福利會公布“香港學童網絡游戲成癮研究”,發現11.8%學童對網絡游戲成癮,另有36.2%學童每天花3小時或以上玩網絡游戲,致忽略學業及社交。網絡游戲成癮的學童中,70%出現抑郁情緒,近30%情緒管理能力較差,遇到困難會逃避,Tom指,研究敲響學童網絡成癮的警鐘,建議當局引入外國流行的“數位排毒”。

    數字排毒

    ▲有社工建議當局推動“數位排毒”,并培養青少年數碼能力,減低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風險。

    網絡原居民

    ▲不少青少年是“網絡原居民”,教育界關注他們未來使用手機及上網的情況。

    定暫停上網時間清空腦袋

    所謂“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是指于日常生活中安排一段時間不使用手機或其他工具上網,以避免過度上網的不良后果,同時透過教導兒童及青少年設定行事計劃,按優次執行,協助他們健康使用手機或上網,不致影響日常生活。有外國研究提議,每日定出暫停上網的時間,或每星期做運動時放下手機等。香港大學教育應用信息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黃家偉認同,數字排毒有助青少年從網絡中抽身而出,清空“毒素”。

    要推行數位排毒,黃家偉指先要找出網絡成癮的學童,這些學童普遍學業成績欠佳、上課沒精打采、校內社交疏離、較少參加學?;顒?,及放學便回家打機上網,校方較易篩選辨別。他提到,困難在于其后如何讓學童從網絡中抽離,因為網絡游戲及網上的信息太吸引,而且上網亦有正面作用,有助尋找有用信息,不宜以“一刀切”式禁止,相反若能向學童灌輸識別信息好壞的能力,讓他們懂得做決定,才能達致數位排毒。

    數碼能力

    ▲曹蘊怡指,需從小培養學童的數碼能力。

    涉心癮問題  擁“補碼”心態

    家福會網絡教育及輔導服務社工文建康則指,學童上網打機涉及心癮問題,有人會因上課期間不能使用手機,于放學后回家狂打機“補碼”。他稱,打機已是時下青少年娛樂,惟部分家長仍抱負面態度,特別是當子女成績下滑,便歸咎于打機及上網,令子女反感,演變成家庭問題。

    文建康曾處理1名中四女生的個案,該女生不滿家人認為打機影響學業而多次爭執,最后她選擇日夜顛倒的生活方式,每天放學后回家睡覺,至翌日凌晨醒來做功課溫書,然后打機上網,到早上便上課。他指,該女生成績平平,雖有打機習慣但未成癮,女生亦稱作息改變后易患病,但出此下策只希望避免與家人沖突,幸經輔導后女生成功與家人“破冰”。

    對研究發現網絡游戲成癮的學童中,70%出現抑郁情緒,文稱多年觀察發現學童及家長鮮有制訂打機及上網的時間表,時下青少年往往于打機后感到疲倦入睡,但精神亢奮下睡不  ,以致長期失眠較易出現抑郁和壓力。不過,他指要推行數位排毒并不容易,雖然現時中小學課程亦陸續加入數碼素養的教學內容,但認為要青少年短時間改變上網習慣并不容易。

    教育心理學家蔡博麒亦指,青少年對手機及上網過度依賴,亦表現在社交上,留意到有人因憂慮錯過重要的網上訊息,以及友人發布的社交動態,因為這種無形壓力,往往會不停翻查手機,部分人恐出現“錯失恐懼癥”(fear of missing out)。

    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曹蘊怡曾進行研究,發現兒童和青少年若具有良好數碼能力,可以有信心地運用信息科技,完成學習需要,并減低網絡成癮的風險,相關研究結果更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刺針》發表。她指,2013年美國兒科學會曾有學術論文指出,不要讓2歲或以下的小孩接觸手機或平板計算機,但時至今日當手機及上網已融入生活,如何令新生代與互聯網共存,不致被網絡牽  鼻子走更見重要。

    由幼兒園做起  培養數碼能力

    曹續稱,要提升青少年的數碼能力,應由幼兒園做起,因為從小養成良好習慣,或成為日后生活規范,學童長大后亦會自律執行。她稱,于數碼能力培養上,重點不是減少使用,而是教導學童技巧及安全地使用,而家長可扮演以身作則的重要角色,如制訂每日上網、做運動、散步及玩卡牌游戲的時間,與孩子一起執行,“從小讓子女知道,手機及‘上網’不是人生的全部?!?/p>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陳永浩亦指,當手機及上網已融入生活,從生活上找解決方法亦是可行。他舉例,早前光顧自助串燒店,發現食客都收起手機,忙  整理串燒食物以免“燒  ”,亦避免手機遭油污濺中,“原本以為不可能的事都能發生,反映能否找到替代品是數字排毒的關鍵?!蔽慕祫t建議,學校于下課后開放班房或球場,讓學童留下休息或打球,增加同學間友誼,作為打機的替代。

    學校社工Tom指,現時教育局、  生署、社會福利署都投放不少資源,提升學童的數碼素養,惟至今未備存有關青少年因打機成癮而求助的個案數字,以致未能掌握現實情況,建議當局雙管齊下,推動數字排毒及培養青少年數碼能力。蔡博麒則建議當局整合政策,并加強小區教育,提升大眾認知,讓青少年健康成長。

    沉迷社交平臺  導致社交能力下降

    社交平臺是青少年的交友媒介,有社工指,部分青少年誤以為在平臺獲多人按贊及追蹤,代表人緣好,卻忽略在現實世界中鮮與別人交流,導致社交能力下降。

    家福會網絡教育及輔導服務社工文建康指,社交平臺連接全世界,青少年可輕易地與不同地區的人交朋友,亦有人努力拍片和拍照,吸引別人注意和按贊,更有人因而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擅于交友。忽略互相按贊屬網絡社交禮儀。文亦指,時下青少年放學便回家上網,同學變網友,彼此欠缺深層次交流,個別青少年的社交能力下降,不太懂鑒貌辨色,一起相處時往往易因小事爭執,情況令人憂慮。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陳永浩則從另一角度看,他指,不少青少年于日常打機時都可能兼顧其他事宜,如同時間在找數據或覆短訊,協調能力大為提高,可同時間處理不同事情,是數碼新一代的獨有優勢。

    部分家長將子女成績下滑歸咎于打機及上網,

    ▲文建康指,部分家長將子女成績下滑歸咎于打機及上網,容易令子女反感。

    “打機上網”融入生活  成親子工具

    當手機和“上網”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家長跟孩子身體力行與之共存,值得借鏡。

    育有一子的Jane與丈夫成功將“打機”及“上網”融入生活,甚至成為親子工具。她稱,15歲獨子是足球迷,最喜愛球隊是英超勁旅曼城,其丈夫亦是足球迷,丈夫從小培養兒子一起看球賽,以及假日到公園踢足球的習慣,當兒子升小四,因上學通訊需要獲得手機,兩父子更一起玩手機足球游戲,令足球成為家中的共同話題。

    她續稱,一直鼓勵兒子探索網上世界,如上網找數據做功課,但同時訂立每次上網及玩網絡游戲的時間,以及提醒注意個人資料外泄的安全問題,另外約法三章,全部家人于用膳時間和睡前半小時都不看手機。她留意到,近月兒子會于外國新聞網站搜尋足球信息,再與家人分享,過程中兒子英語能力有改善,亦顯示兒子具有自主選擇及辨別網站的數碼能力,對此感到高興。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最權威的香港本科升學資訊!10月19日,星島新聞集團攜香港各大高校,在深圳舉辦香港高等教育博覽會,推介優質香港高等教育資源。名額有限,請點擊鏈接填寫資料,及早獲得參加機會。

    https://www.wjx.top/vm/QkvSl2q.aspx

    報名人數眾多,會有資格審核環節,請務必認真填寫。

    報名人數眾多,會有資格審核環節,請務必認真填寫。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