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不當,小心傷腎! 一名46歲女子為了減肥,狂吃1種蛋白質食物,導致血脂及尿酸超標。 有研究指出,這種食物蛋白質若吃過量,腎功能受損風險恐增40%,引發腎衰竭。
狂吃1種蛋白質食物 恐致腎衰竭
減重醫生蕭捷健在其Facebook專頁指,該名46歲女子在減肥期間,為攝取蛋白質,狂吃紅肉,尤其是牛扒。 結果,體重不但沒有下降,甚至引發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過高的情況,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他指出,2016年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刊登的一份研究,分析“紅肉攝取與末期腎病風險”之間的關系。 研究團隊追蹤了63,257名45至74 歲的中國成年人,結果發現,多吃紅肉的人士,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比少吃紅肉的人高出40%,隨時有引發腎衰竭的風險。
改吃1種蛋白質 逆轉腎功能
蕭醫生表示,攝取蛋白質固然重要,但必須選對蛋白質來源,避免讓紅肉傷害腎臟健康。 因此,他建議該女子把紅肉換成豆腐等植物性蛋白。 約一個多月后,該女子成功由87.2kg減至81.7kg,體重下降約6kg。 減磅幅度雖然不算明顯,但該女子的腎功能和高尿酸問題均獲改善,而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水平也降回正常值,整體患心血管病的風險也下降。
初期腎病/慢性腎衰竭癥狀
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基于腎臟結構上的損壞跡象和腎功能下降的程度,慢性腎病可分為5期:由維持90%或以上腎功能的輕度損壞(第1期),至腎功能低于15%的全面衰竭(第5期)。
嚴重的慢性腎病會導致貧血、礦物質和骨骼異常及骨折。 末期腎病則需要腎臟替代治療(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或腎臟移植)。 慢性腎病亦與心血管疾病、癌癥和死亡風險增加有密切關連 。
香港醫管局指,初期的腎病及慢性腎衰竭征狀并不明顯。 常見癥狀如下:
· 小便帶血 / 茶色尿(血尿)
· 小便帶泡沫(蛋白尿)
· 小便混濁(尿感染)
· 小便赤痛、頻密
· 小便感困難、不暢順
· 小便排出小沙石
· 多尿、尿量減少、夜尿
· 腰腹疼痛
· 足踝或眼皮浮腫
· 血壓高
醫管局指,若腎功能降至腎功能衰竭階段(即少于正常機能的25%),則有機會出現尿毒癥征狀:
· 夜尿、尿量減少
· 食欲不振、惡心、嘔吐
· 疲倦、臉色蒼白 (貧血)
· 皮膚痕癢
· 高血壓
· 氣喘
· 水腫(足踝或眼皮浮腫)
· 神智不清、抽搐、昏迷
每日要吃多少蛋白質?
到底每人每天要吃多少蛋白質才足夠? 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蛋白質有助身體組織的生長及復元,更是制造荷爾蒙以維持身體健康的必要物質,而每1克的蛋白質可提供大約4 kcal的能量。
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建議,健康人士每天的蛋白質的攝取量應占總能量攝取量的10%至15%。
動物蛋白質
動物蛋白質包含所有人體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因此被視為完全蛋白質。
例子:肉類、家禽、魚類、雞蛋和牛奶
植物蛋白質
植物蛋白質,除了大豆以外都屬“不完全蛋白質”,通常都缺少1種或多種的必需氨基酸。 進食不同的植物食品,才可以提供足夠的必需氨基酸。
例子:豆類、谷類食物、果仁和干豆
如何有效攝取優質蛋白質?
若想吸收最多蛋白質,可以怎樣做? 香港衛生署有以下建議:
·經常選擇干豆作為主餐的一部分,并用少量的油煮食。 盡管干豆類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素食者也應該吃多種植物食品,以確保攝取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 少吃牛肉、豬肉等紅肉和加工肉類
· 當心附帶于肉類中的飽和脂肪
· 選擇瘦肉、蛋、魚、及去皮的禽肉
· 應在準備菜食時和在進食前,去除肉類中所有可見的脂肪
· 使用低脂的烹調方法,如蒸、煮、煨、燉、烤、焗和燒,以取代煎炸肉食
· 選擇脫脂或低脂牛奶、芝士、奶酪和其它乳制品
衛生署又提醒,缺乏蛋白質可嚴重損害健康,導致生長遲緩、肌肉質量流失、免疫力下降、水腫、心臟及呼吸系統功能減弱,甚至死亡。
數據源 :減重醫師 蕭捷?。ǐ@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