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莫將人道救援英雄化,須尊重當地需求,洪幾正藉行動啟發年輕人

    發布時間:2024-10-28 08:30

    改變世界,是不少人想過的夢想,參與人道救援工作,是其中一種圓夢的方法。曾親身參與救援工作的急癥科??漆t生洪幾正說,要發揮更大影響力,關鍵必須尊重當地文化和需求,以同理心理解當地人的生活處境,才是救援的本質。他相信,施與受的角色可以逆轉,近年專注教學的同時,亦以實際行動帶領學生到外地探訪,盼啟發更多年輕人體會人道精神的價值,學以致用。

    人道救援往往被視為英雄壯舉,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意外及急救醫學教研部副教授、急癥科??漆t生洪幾正并不這么認為。這位2021年人道年獎得主直言,自己并非“英雄”,在救援工作中,施與受的角色亦可以逆轉。他解釋,“不少人受超級英雄電影影響,夢想改變世界,但實際參與救援后會明白,我們才是被照顧的一群?!?/p>

    洪幾正坦言,人道救援工作并非易事。

    ▲洪幾正坦言,人道救援工作并非易事。

    洪幾正的首個救援任務,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期階段,到雁門市一間倒塌的醫院支援。新手上場,雖然救援組織安排妥當,但他仍面對不少困難,香港急癥室工作環境講求效率,輕微癥狀病人如腰酸骨痛、頭暈等,只需簡單處理就可取藥回家,“當時也用這種心態去看診,其后有前輩提醒,香港經驗并不適用,不宜用‘沖癥’的心態,應更關心病人的需求?!?/p>

    后來他先后參與不同救援行動,包括2013年菲律賓風災。他作為先頭部隊,參與現場救援,主要負責公共衞生的工作,作傷害評估,并推動傳染病預防等。他在當地看到不少有趣現象,如不同組織每天派發食物和物資等給災民,但需要當地的醫療相關人員協助派發,因他們具有公信力,熟悉災民,可與災民直接溝通,亦能避免重復發放物資,“很多不同情況,我常想會否可以做得更好,派物資有其重要性,但是否可更善用當地醫護人員的力量?!?/p>

    洪幾正(右一)為災民診癥。

    ▲洪幾正(右一)為災民診癥。

    單憑熱誠只會害人害己

    其后他曾到世界衞生組織工作,另到非洲坦桑尼亞生活近一年,為當地一間醫院發展急癥服務。他提到,過往不同災難,不少善心人士會捐贈物資,卻未必切合當地需求,舉例在冬天捐棉胎羽絨,卻忽略該國是赤道國家,亦有些組織捐午餐肉,但當地災民是穆斯林,不吃豬肉。此外,有人單憑熱誠只身去救援,卻不諳當地語言,不知該做些甚么,甚至需要別人接待,“我認為這是不能接受的,只會害人害己?!?/p>

    基于這種理念,他在2009年起定期跟公共衞生、全球衞生、災害與人道救援醫學專家陳英凝教授,帶領學生前往不同地方進行探訪和公共衞生教育,盼啟發更多年輕學子參與人道救援;2016年,他成為中大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CCOUC)聯席所長,除在港進行災難應急研究和提供培訓,亦有持續組織學生到外地實地考察,早前因新冠疫情等原因,暫停帶隊外出,今年團隊帶學生先后到訪老撾和塞內加爾,其中更參與共享基金會在非洲的“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觀摩眼科手術,并到村落推廣登革熱和食物安全的知識。

    洪幾正曾前往云南了解當地的醫療系統。

    ▲洪幾正曾前往云南了解當地的醫療系統。

    持續發展需有“擁有權”概念

    他提到,學生出發前普遍認為非洲落后,知識貧乏,惟踏足當地后,學生卻反問,“當地人已經學會了我們準備教的知識,我們為甚么還要來?”他感慨地說:“許多同學仔很有心,盼為當地帶來改變,但是如何量度這些改變?抑或只是自我滿足?”

    洪醫生回憶,過去CCOUC在震后前往農村時,曾邀人類學學生同行,與村民深入溝通,并為日后的重建工作提供意見,盡量在選址及興建方法上,減少對當地生活的干擾。有學生在當地居住9個月,亦提出了令他難忘的問題,“那學生說,為何公共衛生團隊到達后,椅子也沒坐暖,就開始教育當地人,你們知道別人怎么生活,了解他們這樣做的背后原因嗎?是否真的能教會他人?”洪認為,這問題值得深思。

    另有學生曾問他,外出體驗一下就回港,倒不如直接捐款,他坦言,改變他人生活習慣并非易事,若想達傳的信息能保留得更長遠,關鍵在于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要帶動真正的改變和可持續發展,需有‘擁有權’的概念,如果認為那件事物不屬于自己,就難以延續下去?!彼麜r常引導學生多與當地人溝通,思考如何才能造成更大的影響力,推動當地人作出改變,“即使只影響到幾個人,也已播下了種子?!?/p>

    當年他與團隊參與汶川地震后續救援,發現不少病人有血壓高的問題,相信與當地飲食習慣較重口味有關﹐故向病人提出不要吸煙和多做運動等建議,但當地負責翻譯的12歲學生直言,即使是學校老師,也叼著香煙上課。不過,團隊在當地逗留兩周,與負責翻譯的學生建立了感情,“后來他們很‘自動波’幫忙量血壓,提醒病人注意事項。我們離開時,他們還哭著說會記得我們,承諾不會吸煙?!敝两耠p方仍有聯絡,當年的小朋友已長大成人,仍深刻記得那個曾教會他們知識的團隊。

    洪幾正認為,外訪觀察人道救援工作,能讓學生成長。

    ▲洪幾正認為,外訪觀察人道救援工作,能讓學生成長。

    單向式“教育”改變有限

    過去的經驗使洪幾正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他說,能留在當地更長時間當然更好,可與當地人互動建立信任,若只作短暫交流,不妨代入對方的角色思考,“單向式的‘教育’影響有限,可嘗試更多互動方法,讓整件事更為持久?!?/p>

    洪醫生說,確有不少學生對人道救援感興趣,希望自己能成為橋梁,讓更多學生可吸收相關經驗,為未來做好準備,“人道精神不限于救援,亦不限于外地,在香港同樣適用,以病者為優先,多為他們考慮,而非機械式地提供治療?!币哉鎿吹男睦斫饧瓣P懷,才可發揮最大影響力,推動社會長遠進步和改變。

    洪幾正(前排右二)帶領中大及牛津大學學生到訪不同國家,陳英凝教授(后排右四)也曾同行。

    ▲洪幾正(前排右二)帶領中大及牛津大學學生到訪不同國家,陳英凝教授(后排右四)也曾同行。

    抗疫站在最前線 明白確診者被隔離恐慌

    新冠疫情期間,洪幾正作為急癥室醫生,成為抗疫最前線。

    他憶述,當時的難處是無法控制市民的去向,部分未有緊急醫療需要的人,因各種原因滯留急癥室,“由幾歲的小朋友到幾百歲的長者,約百人滯留,有些因家中無獨立房間作隔離,害怕傳染給家人,亦有長者因確診無法返回老人院等?!彼寡?,明白確診后市民會恐慌,“但確有不少情況其實更需要一間酒店房,而非需要緊急醫療,影響了真正有需要的人?!?/p>

    公余時間,洪醫生參與了紅十字會的熱線服務,為需要醫療意見的求助者提供建議。他說,部分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希望市民先了解情況后,再作出決定。他認為,香港在遙距診癥和咨詢方面可做得更好,“有需要未雨綢繆,建立或維持相關系統,多找些義工,做好準備,防范類似事件重演?!?/p>

    隨意向直升機揮手 或影響搜救工作

    洪幾正曾在飛行服務隊進行義務工作約十年,他分享多年來的觀察。

    他提到,香港市民喜歡行山,在新冠疫情之下更為明顯,不過部分人在未充分準備下登山,亦有人偏離行山徑,自行開辟山路及行石澗,加上近年天氣酷熱,增加意外風險,故過去不時接獲市民求助。

    他分享,不少市民在山上發現直升機飛過,會興奮地揮手致意,惟會影響搜救工作,“你揮手,他又揮手,誰才是傷者?”但他說,有時候亦會產生意料之外的效果,“有次有人揮手,將人救上直升機后,才發現不是致電來的那位,需要重新飛過去尋找求助者?!?/p>

    此外,洪醫生提到,部分外國旅客不愿登上直升機,“因外國召喚救護車要收費,更何況是直升機,看到直升機來會較為擔心,要和他們解釋不收費?!?/p>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