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香港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招攬和保留人才、培訓本地人力,以及促進本地就業措施。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今(28日)討論相關措施,有多位議員關注搶人才措施,指政府留港人才目標比例低于申請數目,以及政府會否有人才配套措施;亦有議員關注政府保障本地勞工措施不足。
孫玉菡:人才來港前會知道樓價貴 “要主動適應”
選委界議員尚海龍表示,政府目標是未來三年,每年留港人才數量5萬,而申請者目前有38萬宗,兩者相較政府設定的目標較低,詢問是否代表政府沒有信心來港人才會大比例續簽。他又指,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只有200至300個名額,質疑是否代表政策失敗。
孫玉菡回應指,政府目標有5萬個人才成功留港,對比以前已有四成升幅,顯示政府有信心,又指大家要理解眾多人才政策,未必每個人才都想留港,如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專才,主要以工作為本,而優才、高才簽證則相信留港意欲強。
選委界議員江玉歡擔心來港人才能否找到心儀工作,因有報告指,來港人才約有21%暫時未找到工作、14%任職創新科技行業,大部分仍就職傳統行業,又指希望各方可做好精準匹配,以及做好配套措施。孫玉菡表示,政府的搶人才方法不會“畀錢、畀樓”,因香港對標國際級大都會,直言“人才來港要主動適應”、“香港唔可能去湊佢”,而大部分人來港會知道香港住屋成本貴,相應地香港也有吸引之處。
地盤拖糧欠薪頻生 周小松憂輸入人才惡化情況
勞聯周小松直言,勞工界看不到政府有意欲推動其他改善勞工待遇的措施,對此感失望,指《施政報告》對輸入人才措施著墨較多,但近來有不少行業出現欠薪和結業情況,而政府仍然大規模輸入外地人才,令人擔心會否影響本地勞工就業機會。
他又指,目前已經批出24萬個專才來港,已經遠遠超出政府原本定立的目標,且計劃仍繼續接受申請,看不到“有止境”,質疑這些人才是否對香港“多多益善”;政府又新增渠道引入技術專才,他指目前透過很多計劃也可以輸入技術專才,認為無必要開啟新渠道,且擔心政府無培養本地年輕人的動力。
孫玉菡:失業率長期維持3% 勞工市場仍有短缺
孫玉菡強調,人才措施對香港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而本港失業率長期維持在3%,勞工市場仍然有短缺,他又指高才通A類人才有四分一來港開公司,相信能夠創造就業機會,也有高管將其他業務帶來香港,而C類人才最多只有一萬個名額,對此有限制。
就新增渠道吸引指定技術工種專才來港,他指未來18萬人力短缺中有三分一屬于技工,而香港技術工種只有40萬人,因此希望可以補充長期缺口。他表示如純粹靠優化補充勞工輸入的話,這部分人“永遠都不會做香港人”,只是低層幫工職位。
外勞被管理公司扣人工 孫玉菡:不止是剝削更屬犯法
就早前香港建造業總工會表示有外勞被管理公司剝削,包括要求交出提款卡、扣除一半薪金,又額外收取過千元培訓費、交通費等,孫玉菡表示,目前并非僅僅是剝削問題,而是犯法,因工資已經按規矩支付給建筑工人,但有人“做手腳”,因此會執法。另外,就平臺工作者研究進度方面,勞工處副處長何錦標預計明年第一季,可做好數據分析和意見調查。
工業安全方面,實政圓桌田北辰強調工地應強制安裝感應器,當感應到有人可立刻停車,他指2020至2024年有10宗工業意外屬于安裝感應器就可以避免,他指這些意外“一宗都嫌多”,對《施政報告》在工業安全部分的著墨感到遺憾和失望。
孫玉菡表示,如要強制實行措施需要考慮不同因素;勞工處副處長馮浩賢補充指,政府向私人業界推廣4S計劃(4S安全智慧工地系統),勞工處巡查時會留意工地有否履行職責,并會和發展局討論是否有進一步工作。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