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促訂法定注冊制,杜絕冒牌心理學家,讀心神探徐佩宏吁正念靜觀

    發布時間:2024-11-04 10:16

    都市人生活繁忙,常就心理困擾求助,不過香港心理學會會長徐佩宏指,本港至今未設立法定的心理學家注冊制度,現時行業良莠不齊,有人發布錯誤心理學訊息,更有市民被延誤診治。他去年上任后盼加強推廣,撥亂反正。徐佩宏社工出身,曾任懲教署臨床心理學家,與重犯“談心”周旋,又協助設立性罪犯治療中心,也曾任警察臨床心理學家,分析罪犯心理,促成保護兒童政策本地化。半生工作洞察人性,他指人人都有長處,耐心等待終能發掘,然而當身處困境,宜靜觀當下,抱持正念,善待自己。

    杜絕冒牌心理學家

    60余歲的徐佩宏是臨床心理學家,專門從事法證心理學工作,2015年從警隊退休后當選香港心理學會會長,至去年再度當選。他稱,上世紀80年代起行業爭取法定心理學家注冊制度,回歸后向歷屆政府反映都無下文,數年前當局推出“認可醫療專業注冊先導計劃”,滿以為出現曙光,卻因疫情停頓,原定今年推出的計劃報告暫無消息,一切原地踏步。

    盼杜絕人人自稱心理學家

    然而,業界留意到近年有資歷成疑的自稱心理學家出現,并發表涉及心理學的夸張及失實言論,氣憤不已。他反思,過去10多年香港心理學會較集中會員內部工作,未來應多做公眾教育,奪回話語權,以正視聽,盼能杜絕“人人自稱是心理學家”的情況,因此去年再度參選會長。

    當選后,他推出3年大計,除繼續爭取法定注冊制度,同時要走入社區大力推廣,讓市民認識心理學。他說,現時任期只剩半年,來年會再參選,盼能延續計劃。

    就時下亂象,他指業界反映主要是手法欠專業,輕則評估錯誤斷錯癥,或臨床診治無效,亦有嚴重個案是觸動當事人隱藏的傷痛點,如勾起童年不愉快經歷,對方在毫無準備下被公開有關事件,感到無地自容,甚至抑郁崩潰。他補充,有業界人士更要“執手尾”,為當事人跟進輔導,惟創傷已經出現,為免再有市民受害,他認為,當局應從速設立法定注冊制度,“現時有點任人為所欲為”。

    兩度出任心理學會會長,但徐佩宏踏上心理學家之路并不平坦。他憶述,童年時已從修讀香港大學心理學的兄長處得知心理學,但知之不詳,至成年入讀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社工文憑,才真正接觸心理學,并產生興趣,啟發其到加拿大修讀心理學學士課程。他于1986年轉職懲教署當懲教主任,并獲保送到倫敦大學進修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1990年回港后,他出任懲教署臨床心理學家,輔導在囚人士及為其作心理評估,至1999年轉職警務處刑事部。

    曾于兩個紀律部隊工作的他,指出任懲教署臨床心理學家的9年期間,曾處理逾千宗個案,穿梭赤柱及石壁監獄等高設防監獄,面見涉謀殺、強奸及奸殺案等極度重犯,為其進行評估及輔導。他憶述,當時適值移民潮,“一人做三人份量的工作,忙得差點忘記每日要到哪個監獄上班?!彼a充,上任首年幾乎每天撰寫囚犯的心理狀況評估報告 (report),自嘲是“reporter”(記錄員)。

    亞洲性罪犯治療中心開荒牛

    其后懲教署籌建亞洲首個性罪犯治療中心,他當上開荒牛,安排不多于10名涉強奸、非禮、性虐待及偷窺的罪犯,于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進行小組形式治療,參與的囚犯可轉移到小欖服刑,甚有吸引力。不過他指,性罪犯往往不愿意承認犯罪,臨床心理學家會在治療中疏導及糾正罪犯的錯誤觀念,希望協助他們反省及審視自我。

    轉職警隊的16年,他駐守刑事部保護兒童政策組,主要為兒童或特殊受害人錄口供、提供罪犯特征描繪的心理分析,及訓練警員利用心理學接觸受害人、罪犯和證人,并協助保護兒童政策本地化等。千禧年代,天水圍發生多宗家暴事件引發的倫常命案,令該新市鎮被稱為悲情城市。他聯同其他部門因應家暴案的復雜性及潛在危險性,確立處理及支援機制,警方如處理“家庭暴力事件”,須派遣警長到場。

    他又以專家證人身份出庭作證,包括轟動一時的徐步高案,及多名港人罹難的馬尼拉人質事件的死因聆訊,并根據證據為兩人進行“心理剖析”,發現徐于犯下首宗殺警案后性情大變,加上自覺懷才不遇而走上歪路;而馬尼拉人質事件的兇徒門多薩,他相信對方無意殺害人質,亦非天生殺人狂,希望藉脅持人質取得所需,惟當門多薩從直播發現弟弟被捕,加上現場處理不善終釀成悲劇。

    他又指,過去曾輔導1名連環強奸案犯人,對方是好好先生,有妻有兒,但因早年家教甚嚴,過分抑壓性好奇,加上成長后受誘惑和刺激觸發心理失常,以欺凌強奸婦女發泄。其后,他為該犯人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對方出獄后亦改過自新,相信“愿意改變,就能改變”。

    寄語市民心態決定境界

    近年經濟不景加上社會變遷,市民承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徐佩宏肯定每人都有長處,正如他童年讀書時考“包尾”,早年性格亦喜批評他人,但受一位心理學導師感染后變得圓融。心態決定境界,他引用半杯水理論,視乎用樂觀還是悲觀角度去看,寄語市民“靜觀當下,抱持正念,善待自己”,減少批評抱怨,可望扭轉生命。下月,香港心理學會將與慈山寺合辦靜觀研討會,盼感染更多人。

    罕談爺爺創辦華仁書院 父為港英首華人政務官

    徐佩宏性格低調,過去絕少接受傳媒訪問,今次為推廣香港心理學會的工作,更罕有披露其祖父創辦華仁書院,及父親曾于港英時代出任首位華人政務官的家族往事。

    因是創辦人后人緣故,他及父兄等家族男丁都可入讀華仁書院。談及祖父徐仁壽辦學往事,他稱祖父年輕時就讀圣約瑟書院,其后回母校任教,至1919年起先后創辦香港及九龍兩間華仁書院,于30歲時將辦學權轉讓給耶穌會,毅然到馬來西亞營商。

    至于其父徐家祥則于26名兄弟姊妹中排第3。徐家祥亦育有11名子女,徐佩宏排行第10,對下有一妹。父母各因工作及家事纏身,童年的他由兄姊照顧,練就獨立性格,中學時代熱衷童軍等課外活動,“滿腦子想著考章,讀書反而次要?!?/p>

    其父在殖民地政府曾署任華民政務司,又擔任勞工處處長,退休后出任公務員敘用委員會委員。徐佩宏稱,父親雖然忙碌,但會身教提示子女做事要認真、有條理,以及待人接物的應有態度,令他受用一生。

    收藏菲林相機 自嘲病態囤積行為

    臨床心理學家的工作勞心費神,徐佩宏公余的最大嗜好是收藏菲林相機,當中獨愛Nikon F2單鏡反光相機及其系列組件,自嘲出現“病態囤積行為”。

    他說,中學時代對相機產生興趣,亦擁有私人相機,平日亦愛攝影,而收藏相機則是10多年前的事。在蕓蕓相機中,他指Nikon F2單鏡反光相機是當代最頂尖設計,至今已收藏該系列的3分2部件,遺憾是其他部件已經失傳或被收藏家擁有,現時租用工廈單位存放藏品。

    多年來他于社交媒體結識各國相機迷,今年7月他到捷克布拉格出席國際會議,亦趁機約見當地一位素未謀面的相機迷,對方更帶來“藏品”交流。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