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這睡眠習慣增2倍腦退化風險?專家教每日必做5件事,健腦防腦退化

    發布時間:2024-11-05 13:56

    睡得好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癥?有神經科學家分享自己每日必做5件事,有助促進大腦健康,當中不只可提升專注力及精力,更重要是可避免出現腦退化問題。而良好的睡眠習慣是當中重要的一環,她提醒有1種睡眠習慣恐令腦退化風險增加2倍。

    專家教每日必做5件事 健腦防腦退化

    神經科學家Wendy Suzuki博士日前向外媒《Today.com》分享5大健腦日常習慣,表示自己每周7天都會遵行這些習慣,以保持精力充沛和專注。

    預防腦退化5大日常習慣

    1. 重視睡眠

    Suzuki博士每晚睡足8小時,且每天在同一時間起床: “我喜歡早起,在早上5點到5點30分之間起來?!彼硎?,睡眠對于長期認知健康非常重要。因為有好好地睡覺,人更有活力,就可以在日程安排更多事情。因此,她把睡眠視為重中之重,認為其他一切都是從這里開始。

    · 相關研究:與每晚睡眠7至8小時的人相比,經常睡眠少于5至6小時者,患認知障礙癥的可能性高30%,甚至2倍。

    2. 冥想

    Suzuki博士起床后,會以冥想開始新的一天,她會在煮水泡茶和喝茶時進行冥想。

    · 相關研究:冥想可能有助于降低出現認知障礙癥的風險,因為它可以降低高血壓和焦慮,而它們都是阿茲海默癥和其他類型認知障礙癥的危險因素。

    3. 定期鍛煉

    Suzuki博士表示,有研究指每天10分鐘的有氧運動,例如跳舞、園藝,甚至在超市里快步走,就足以刺激大腦。而運動的目標是“提高心率”可以從已經在做的事情中進行有氧運動,例如在步行時加一些跳躍就可以了。

    她解釋,有氧運動有最多的證據表明對大腦有益,包括幫助海馬體生長、提高記憶力、改善前額葉皮質的生長因子。

    另外,Suzuki博士也會確保在日常鍛鍊中加入肌力訓練。隨著年齡的增長,肌力訓練有益于骨骼健康。她1星期7天都會進行30分鐘的有氧力量訓練,即可同時進行兩種鍛煉。

    她最喜歡的運動是由健身室教練指導的有氧力量訓練和瑜伽課程。至于在旅行時,她也會參加在線健身課程,以免中斷運動習慣。

    4. 以大腦健康為重點的飲食

    Suzuki博士是地中海飲食的愛好者,而這這種飲食法常被認為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地中海飲食建議吃全谷物、水果、蔬菜,以及魚類等瘦蛋白(Lean Proteins)。這些蛋白質富含 Omega-3脂肪酸,已被證明可以促進大腦健康。

    另外,地中海飲食當中的糖、鈉和超加工食品之含量也很低。有研究表明,這種飲食有助于減肥、心臟健康和延長壽命。

    5. 與他人保持友誼

    Suzuki博士表示,人是社會性動物,建立和維持社交關系,與長壽有關。她把維系友誼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認為這是大腦健康公式的一部分。

    · 相關研究:與社交關系較少的人相比,維持緊密的社交網絡可以將罹患認知障礙癥的風險降低26%。

    認知障礙癥早中晚期癥狀如何變化?

    根據香港醫管局資料,認知障礙癥(腦退化癥)是因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患者的記憶、理解、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能力都會受影響,部份且會有情緒、行為及感覺等方面的變化。

    醫管局估計,香港70歲以上長者當中,每7名女性或每10名男性就有1名患者。其中,阿茲海默癥為最常見的類型,占香港長者病例約65%; 第二常見類型為血管性認知障礙癥,占香港長者病例約30%。其他類型包括柏金遜病型認知障礙癥、甲狀腺機能衰退及維他命B12缺乏等。

    1. 早期癥狀(第1-2年)

    在此階段,家人和朋友通常會以為患者的癥狀,只是因為年紀漸老而出現的正常老化過程。

    · 失去短期記憶

    · 表達或理解抽象事情時感困難,如表達身體不適、心情感受等

    · 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

    · 學習新事物及跟隨復雜指令感困難

    · 判斷力減退、基本自理活動仍能應付,但需旁人提醒

    2. 中期癥狀(第2-5年)

    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早期的困難會更加明顯。

    · 混淆遠期記憶和現實情況記憶、偶有詞不達意的情況

    · 行為性格轉變,或會容易情緒不穩

    · 需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3. 晚期癥狀(第5年后)

    患者生活幾乎完全依賴別人,不能自我照顧。

    · 記憶缺損,連熟悉的人和事也會忘記

    · 身體活動及精神狀況出現衰退

    · 未能有效表達及溝通

    · 不能處理日常生活、需要長期照顧

    · 生理時鐘混亂

    資料來源:Today.com、醫管局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