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香港創新學校系列|迦密愛禮信中學,創模擬人生游戲,助學生體驗生活無限可能

    發布時間:2024-11-08 18:03

    教育要與時并進,香港近年涌現了不少創新教育的成功例子,有的側重培育STEAM尖子、有的逆流而上打造Happy School;有的寓教于樂,將校園變為游樂場。

    今天Oh!爸媽就會帶大家走進位于葵涌的迦密愛禮信中學,學校近年開始推出情境學習日,全校師生總動員,投入“咖啡駅”試業日、模擬實踐“健康人生”的有趣活動,讓學生在不同范疇發展潛能。

    邊玩邊學模擬人生體驗

    《模擬人生》(The Sims)游戲深受大眾的喜愛,玩家可以在仿照真實的情境中,創造一個普通人的人生經歷。

    在今年的情境學習日,迦密愛禮信中學就把這種游戲體驗,帶到現實的校園里。記者獲邀出席活動啟動禮,見學生獲派不同的角色卡后,簡直是“未開始先興奮”,討論聲不絕于耳:“我是小康,財政(分數)是滿的!”、“我需要多一些環境分數”、“職青是什么?”......

    活動一共有5種角色,分別是在學、職青、小康、中年、銀發,代表著人生5個階段的不同角色。同學需要在“身體”、“職業”、“財政”、“情緒”等8大范疇,透過游戲獲得加分,在限時內贏取滿分即代表勝出。學生借著游戲,參與體驗不同人生,學習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

    游戲開始,同學們會獲派不同的角色卡。

    ▲游戲開始,同學們會獲派不同的角色卡。

    想要贏得分數,就要走遍分布在校園內的超過20個攤位游戲,游戲內容涵蓋中國文學、數學、化學、生物、地理、體育、企會財、視覺藝術等學科內容。

    例如,走到中國文學組攤位,需要朗誦一篇經典詩詞作品,選擇合適的形容詞概括作者的情懷;數學組的攤位則有90秒移動火柴/砌積木/心算挑戰;在資訊及通訊科技組的攤位,則要運用試算表模型,體驗樓宇按揭計算,及累計儲蓄的成本和回報。

    學生三五成群,參與自己擅長或感興趣的游戲,討論贏得高分的策略,同時要考慮先后次序,要花費的腦筋一點也不比上課少!

    中國文學組攤位游戲:含英咀華其書滿“迦”

    ▲中國文學組攤位游戲:含英咀華其書滿“迦”

    當鐘聲響起時,同學們還迎來“命運逆轉”時刻,例如:“失學/失業,幸獲慈善機構的及時幫助”、“承繼巨額遺產,但心靈空虛”,伴隨相應的加分及扣分,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愁。中一的翁同學就獲得“事業有成,但感情失意”的“命運”,他苦笑著說:“有事業都幾好?!?/p>

    黃敬珊校長表示,活動的目標是希望同學透過所學,融會貫通,跳出課室的框架:“在一個特定情境里面,讓同學發揮創意,培養解難能力、批判思維、和他人的協作能力等?!?/p>

    去年以經營咖啡店為主題的情境學習日。

    ▲去年以經營咖啡店為主題的情境學習日。

    十年前開始實踐跨學科課程

    迦密愛禮信中學校長黃敬珊

    ▲迦密愛禮信中學校長黃敬珊

    早在10年前,學校已經逐步開設跨學科課程,黃校長補充:“我們深信每一位同學都是獨特個體, 有不同的天賦、能力、才干和品質,基于這個理念,配合21世紀的學習需要,以及近年在教育界不斷提及的7個學習目標、12個價值元素及9個共通能力。這些知識、態度、技能絕對不能透過單一的學科學到,所以跨學科的創新課程就是必然的結果?!?/p>

    一年一度的“科技教育活動日”便是一個成功例子,學校安排中三級學生在家政、設計與科技的課堂,從策劃、設計產品、生產制作,到參與集資、攤位競投、宣傳及慈善義賣,以角逐不同的獎項,如最佳服務獎、最高銷售額獎、最佳設計獎等。

    各種各樣創意產品令老師眼前一亮。有學生以香港人熟悉的紅白藍帆布,縫制了一系列用品,包括手挽袋、筆袋及卡套,切合同學們使用所需,亦充滿本土特色,最終獲得最佳設計獎;亦有學生利用在課堂中所學的鐳射切割技術,制作潮語匙扣。

    紅白藍帆布卡套

    ▲紅白藍帆布卡套

    潮語匙扣

    ▲潮語匙扣

    “科技教育活動日”由家政/設計與科技/基本商業/普通電腦四個學科共同合作,活動融合制作技術、設計、資訊科技、產品推廣及財務報告表等知識,令同學能活學活用,曾獲投委會頒發“投資及理財教育獎金獎”。學校更收到教育局邀請,到不同學校分享過去14年累積的成功經驗。

    學生制作科技教育活動日的收支表。

    ▲學生制作科技教育活動日的收支表。

    另一個獲教育業界好評的創意課程,是20/21學年起開辦的“正向教育課程”。課程最大特色,是體驗式學習“做中學”(Learn by Doing),中一級有《MY Challenge 成長學堂》情景學習日、中二級有《隱世英雄:工友影子計劃》的真人圖書館及服務體驗、中三級有《 Buddies not Bullies》反欺凌桌游制作,以及專業咖啡師培訓課程。

    在《MY Challenge 成長學堂》,中一學生會分成四至六人的小組,共同選出組內想挑戰的項目,例如一門外語、一種舞蹈。他們需要在網上找片段自學,最后向全班同學表演,再由師生共同投票選出最佳隊伍。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既可以彼此鼓勵,亦明白如何從錯誤中學習,擁抱挑戰。

    中二級課程分為三部分,幫助學生建立同理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首先,學生對工友進行訪問,了解他們的工作及生活,然后分組跟隨工友到禮堂擺放椅子、預備周會場地、清掃花園落葉等,透過真實服務體驗工友的工作。最后,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繪畫心意卡、制作感恩禮物包等,向工友致謝。

    學生親手為工友送上的感謝卡。

    ▲學生親手為工友送上的感謝卡。

    校長室內珍藏了一份中三同學制作的反欺凌卡牌,黃校長表示,經過探究式學習,同學們不但深入了解校園欺凌的議題,亦將所學的知識與他人分享,讓她感到非常開心:“課程獲獎與否不是最重要,最希望看到同學去關心別人、服務社群,老師可以與學生同行,教學相長?!?/p>

    希望學生享受學習

    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模式,已成為迦密愛禮信中學的課程特色。無論科技教育、人文學科、STEAM、視覺藝術、體育,學校致力打破傳統學科界限,鼓勵學生從體驗中學習。

    學生亦在不同范疇的比賽中取得佳績,例如,中四級同學結合STEM和BAFS商業理論,設計了“環保QQ小水母”,贏得“IdeaPOP! 2024 全港中學生初創計劃匯報比賽”卓越創新獎;中五同學為聽障人士設計的“聲音感應器”,贏得2019年“感創敢為- 青年社會創新服務獎”點子創作比賽的金獎;中二級Stem-for-All課程“海面垃圾清理遙控船”,獲邀參與不同的創新科技展覽。

    中四級修讀BAFS管理組的四位同學設計了“環保QQ小水母”,獲得卓越創新獎。

    ▲中四級修讀BAFS管理組的四位同學設計了“環保QQ小水母”,獲得卓越創新獎。

    創新課程成績斐然,學校計劃在現有的框架中,適時加入AI等不同元素,讓同學們可以更加投入學習。

    黃校長寄語學生:“當我們回顧自己學習的過程,可能是一個學科,可能是一件樂器,或者是一個運動項目,最初是享受,然后越來越投入,引發學習的熱誠。期望同學在學校里面經歷這三個階段,做學問是需要下苦功的,但是可以很快樂?!?/p>

    記者:陳阜賢

    攝影:鄭慧盈

    更多資訊:微信:ohpamahk / ohpm01

    Oh!準媽媽香港育兒及升學

    小紅書:Oh!準媽媽香港育兒及升學(小紅書號:391643515)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