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立冬剛剛過去,慢慢踏入冬天,除了要注意保暖,有醫生也提醒須留意冬季心肌梗塞問題,當發現身體出現胸痛等典型癥狀固然要多加警惕,但也不要忽略一些非典型病征,例如有3個身體部位如長期出現疼痛,就可能是心肌梗塞的癥狀之一。
立冬后易心肌梗塞? 病征不只胸痛!
立冬除了是進補時節,更是心肌梗塞時有發生的季節。重癥科醫生黃軒在Facebook專頁撰文提醒,隨著氣溫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卻會上升。 而且有眾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癥狀如胸痛、胸悶等,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癥狀”所掩蓋。
美國心臟醫學會曾有研究發現,在心肌梗塞發生前的1個月內,只有57%的女性會出現胸痛預兆,男性更只有29.7%。 不過,有70.7%患者在病發前1個月會感到極度疲憊,47.8%會有睡眠不足的問題,也有42.1%曾出現呼吸急促。 這些非典型癥狀看似較常見,卻容易被忽略,讓患者難以提早察覺病情變化。 到了急性發作,常常已經來不及了。
心肌梗塞5大非典型先兆 3部位疼痛是警號!
黃軒醫生引述一份系統性回顧論文,列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癥狀,提醒若忽略這些不明顥的征兆,可能導致延誤就醫,引發生命危險。
心肌梗塞5大非典型癥狀:
1. 消化不良或腹痛
相關研究: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良或腹痛,類似于胃部不適的癥狀,容易被誤認為腸胃問題。
原因:可能是迷走神經受影響,而引發腸胃道癥狀; 心臟缺氧也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
2. 呼吸急促
相關研究: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于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
原因:主要由于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
3.極度疲憊
相關研究:疲憊癥狀特別常見于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
原因:心肌梗塞會大幅增加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 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卻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后感到極度疲憊,長者尤其容易受影響。
4. 頭暈或暈眩
相關研究:一項臨床觀察指出,患者頭暈甚至出現暈厥的現象在冬季特別常見,但常常被忽略。
原因: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 當血壓過低,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身上更常見。
5. 肩頸痛或手臂酸痛
相關研究:有多篇文獻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酸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
原因: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并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 由于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可稱為“反射性疼痛”。
3類高危人士尤須小心非典型癥狀
黃軒醫生提醒,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癥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容易令患者誤以為是其他疾病。
因此,在冬天時若出現上述癥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病人,更常會出現非典型胸痛。
解構心肌梗塞癥狀/并發癥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急性心肌梗塞普遍稱為心臟病發,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通常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血栓引起的。 沒有血液供應的心肌就無法正常運作并開始壞死。
典型癥狀:心口痛和胸部不適,有時更會延伸到下顓和左臂; 冒汗和呼吸困難。
非典型癥狀,如消化不良和頭暈。
有時,心臟驟停亦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首發癥狀。
并發癥:心肌壞死和功能失效,嚴重時會導致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心臟衰竭。 壞死的心肌可導致心律不正或心臟結構破裂而造成的心包填塞、急性二尖瓣倒流或急性心室間膈缺損。 所有這些情況都有實時生命危險及增加中風或其他器官衰竭的機會。
長期影響:患者心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急性心肌梗塞的幸存者其患上慢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正和中風等的風險會增加。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