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為全球第2大致命癌癥,可如何預防?德國一項追蹤5年,涉及逾8.6萬人的研究發現,相比其他運動模式,如果每日集中在2個時段做運動,預防大腸癌效果最好。
2時段做運動 最有效防大腸癌
德國里根斯堡大學研究團隊今年9月在《BMC Medicine》期刊發表上述研究,旨在分析身體每日體力活動時間與患大腸癌風險。研究結果如下:
追蹤8.6萬人 分析4大運動模式
研究團隊對英國生物銀行中的86,252的人士進行追蹤,參與者年齡介乎42至79歲。他們需要連續7日在手腕佩戴紀錄儀器,以測量他們每日的體力活動模式.。參加者主要分為以下4個組別:
· 組別1:全日進行體力活動
· 組別2:在晚間進行體力活動
· 組別3:早晚都進行體力活動
· 組別4:中午和晚間進行體力活動
研究團隊之后再對參與者進行了平約5.3年的后續訪問收集數據進行研究。
何時做運動有效防大腸癌?
研究發現,在所有參加者中,組別3的參加者擁有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較少有煙酒習慣,而且不常久坐。研究亦發現,有3組參與者亦成功降低患大腸癌風險:
· 全日進行體力活動(組別1):患大腸癌風險降6%
· 在晚間進行體力活動(組別2):患大腸癌風險降7%
· 早晚都進行體力活動(組別3):患大腸癌風險降11%
· 中午和晚間進行體力活動(組別4):患大腸癌風險沒顯著變化
對于研究結果,長灘醫療中心MemorialCare Todd癌癥研究所委員會的血液病學家、腫瘤科醫生Nilesh Vora認為,這可能已發現一種降低患上結腸癌的方法。他指出,目前50歲以下的結腸癌個案不斷增加,是次研究結果是令人振奮的。
英國癌癥研究中心健康信息經理Maxine Lenza則指出,雖然這項研究發現早晚運動與預防大腸癌可能存在關聯,但學界仍需更多的大規模研究,以確認每天的運動時間是否影響患大腸癌的風險。但她強調,運動本身的確有助維持健康體重,從而有助降低患上大腸癌等13種癌癥的風險。=
8類人易患大腸癌 這種飲食習慣增風險
根據香港醫管局公布的數據,大腸癌為本港第2大致命癌癥,單在2021年已有近2300宗死亡個案。癌癥網上資源中心提醒,除了某些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有機會引發腸癌,一些個人或家族病史都會增加風險。
大腸癌成因/風險因素
綜合醫管局及癌癥網上資源中心的資料,大腸癌的成因仍然未明,但據統計,以下人士較易患上大腸癌:
1. 年過50歲
2. 家族中曾有人患上大腸癌或遺傳性腸病,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癥”
3. 本人或家族中有人患慢性結腸炎或結腸息肉
4.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而纖維攝取不足
5. 體重超標(BMI體重指標超過25)
6. 飲酒過量
7. 吸煙
8. 極少運動
排便出現6種變化 恐是大腸癌癥狀
根據本港癌癥網上資源中心資料,早期的大腸癌或全無癥狀,較常見的征狀如下:
大腸癌癥狀 排便習慣改變
· 持續便秘
· 持續腹瀉
· 大便后仍有便意
· 大便帶血、呈黑色、帶黏液
· 直腸出血
· 糞便呈幼條狀
大腸癌其他癥狀
· 若出現無故體重下降、腹部發脹、腸絞痛、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等情況,也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號。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醫管局、香港癌癥網上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