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為全球第2大致命癌癥,并有年輕化趨勢。英國一名女子兩年前、剛滿25歲時,被診斷出大腸癌第4期,更擴散至多個器官,須切除子宮及部分大腸保命。她表示,確診前忽略4大征兆導致延醫。最近她拍片分享自身經歷,呼吁大眾多加注意。
25歲確診大腸癌4期兼擴散
根據英媒《Daily Mail》報道,2022年英國彼德堡一名女子Ellie Wilcock確診大腸癌第4期,癌細胞更擴散至卵巢、子宮、肝臟及腹膜,當時年僅25歲。
最近,Wilcock在社交平臺發布影片,講述發現患癌及抗癌經歷。她表示,最初因為腹部疼痛求醫,當時進行了泌尿道感染檢測,結果呈陰性,但血液檢測卻顯示有發炎跡象。
隨后,她被安排進行超聲波檢查,當時醫生推斷可能是卵巢囊腫。然而,痛楚迅速加劇,令她不得不到急癥室尋求治療。進行活組織切片檢查后,最終證實罹患大腸癌4期,并擴散至多個部位。
切除子宮大腸保命 抗癌1年半終現奇跡
Wilcock于2022年2月14日確診大腸癌4期,她在社交平臺表示:“從那天開始,‘情人節’會永遠勾起我對儀器運作的‘嗶嗶’聲、抽血驗血、打針和病人服的記憶?!?/p>
其后一年半,Wilcock接受多次切除腫瘤的手術及化療,清除腫瘤,并切除卵巢、輸卵管、子宮、子宮頸、闌尾,以及部分腹膜、網膜和大腸。最終,她于2023年8月正式完成所有癌癥療程,沒有檢測任何癌細胞的跡象(No evidence of disease)。至今每次跟進檢查,結果顯現一切正常。能成功抗癌,她感到十分感恩:“能夠簡單地活著,已經是多麼珍貴的一件事?!?/p>
她在影片中表示,癌癥有機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敦促大眾若發現任何異常癥狀,應立即接受檢查。
忽略大腸癌4征兆險送命 吁大眾提防
Ellie Wilcock回想自己確診患癌前,曾出現過4大徵兆,但它們不是被自己忽視,就是被醫生誤當成是其他問題。
1. 排便習慣改變
交替出現腹瀉和便秘,相對她平常的排便習慣來說,此情況并不尋常。
2. 身體疼痛或腫脹
她腹部和骨盆左側劇烈疼痛,惟當時有醫生認為是生殖系統出問題,例如尿道感染或卵巢囊腫,事實上,是腫瘤阻塞了大腸。
3. 疲勞
她經常覺得極度疲累,坐到辦公桌前快要睡著,一下班回家只想躺到床上休息。
4. 大便有血
她當初沒有在意,但回想起來的確曾出現血便。她指出,血便可以是鮮紅色或暗紅色,若持續發生,就應去檢查一下。
“癌癥從不差別對待任何人,無論什么性別、年齡或種族都有可能發生?!盬ilcock提醒,一旦出現任何不同往常的身體變化,都應該求醫檢查,沒有什么好尷尬的,越早發現,就能越早擺脫疾病。
大腸癌有何征兆?大便4變化是警號?
大腸癌是香港第2大致命癌癥,病發率則位列第3。根據醫管局最新公布的數據,在2022年有近5200宗大腸癌新增個案,并造成2270名港人死亡。
根據本港癌癥網上資源中心資料,大腸內壁細胞有時會不正常生長,出現瘜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雖然大部分腫塊為良性,但有小部分瘜肉可能發展成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早期的大腸癌或全無癥狀,但較常見徵狀包括多種排便習慣及大便狀態的改變: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排便習慣突變(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改變(幼條狀)、大便后仍有便意。
無故體重下降。
下腹不適(腹部發脹或腸絞痛)。
身體出現貧血征狀: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
50歲前患癌率增 年增153萬年輕腸癌患者
美國哈佛大學在2022年曾發表一項研究報告指,于1990年后出生的人,在50歲前患癌的風險比1970年后出生的人更高。年輕男生患癌的風險,在3年內增加了6.5%,最?;加械陌┌Y是大腸癌,其次是腎臟癌、肝癌、前列腺癌和甲狀腺癌;年輕女生患癌的風險,在10年內則增加了2.4%,最常見的是乳癌,其次是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和甲狀腺癌。
研究又發現,根據年輕癌癥患者總人數,大腸癌每年增加153萬人;乳癌每年增加30萬人;另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每年也增加約6萬4000人。
資料來源:《Daily Mail》、Ellie Wilcock IG、癌癥網上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