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香港推動軟餐普及,助長者安心選擇,“照護食”成新興市場

    發布時間:2024-12-04 08:53

    隨著人口老化加劇,香港有吞咽障礙的長者數目亦有上升趨勢,糊餐、碎餐及軟餐等“照護食”的需求同樣增加。社會各界致力改良照護食的質素,近月有連鎖快餐店和粵菜館推出照護食,坊間亦有社企開班教授制作軟餐,積極推動照顧者與吞咽障礙人士“同餐同桌”。據業界觀察,照護食已覆蓋全港約70%至80%的院舍,加上在家居住的吞咽困難長者,逐漸形成新興市場,惟目前未有統一認證制度,部分照顧者選擇合適產品時存在困難,吁安排專責機構把關,并推動更多市民和餐廳加入制作照護食的行列,讓長者吃得有尊嚴,重拾滋味。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致力推廣照護食,訂立《照護食標準指引》。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致力推廣照護食,訂立《照護食標準指引》。

    香港人口高齡化,長者身體機能退化,或出現中風、認知障礙癥狀或患上柏金遜癥等,引致吞咽障礙。香港大學吞咽研究所指出,香港約有60%療養院的長者和40%日間護理中心的長者有吞咽困難,該研究所所長、言語治療師陳文琪博士相信,社會對糊餐、碎餐及軟餐等“照護食”的需求也會上升。

    外購軟餐價格高 院舍卻步

    有院舍為長者炮制軟餐盆菜。

    ▲有院舍為長者炮制軟餐盆菜。

    一般軟餐多把食物攪拌成糊蓉狀或食物泥,或者加入凝固粉或增稠劑,避免有吞咽困難的人士“落錯格”,令食品誤入氣管引致肺炎。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華康安老院現時約有40位長者入住,當中有60%院友的膳食需要加入凝固粉。該院院長黃嘉烯指,院舍每月會安排言語治療師跟進長者的吞咽情況,說明長者可食用正餐、碎餐還是糊餐,及后廚房就會按照醫囑安排食物。她說,自制軟餐確不容易,廚師及職員特意上堂學做塑形軟餐,更寫好自家食譜,“要做好脫水、倒模等工序,軟餐酵素的份量也要拿捏精準?!?/p>

    由于制作需要時間及人手準備,目前只可每逢大時大節或生日會為長者送上驚喜,令他們吃到軟餐版本的雞腿、魚及節慶食品。她笑言,軟餐跟糊餐的味道相若,但塑形后總令長者胃口大增,次次皆“清碟”,十分開心。

    根據資料,社會福利署分別從2020年10月和2022年10月開始,向資助安老院舍及資助殘疾人士院舍等照顧服務單位提供額外資源,為有吞咽困難的長者和殘疾人士提供軟餐,涉及每年約1億2900萬元經常性開支。截至2022年12月底,約1.27萬名長者和約3600名殘疾人士受惠。不過,黃嘉烯指,外購軟餐的價格高昂,一個軟餐可索價50至60元,令院舍卻步,“唯有用有限的資源自己做?!?/p>

    餐廳認知不足 拒外帶食物

    上述資助也未能惠及沒有入住院舍的有需要人士。坊間有樂齡社企積極推動軟餐文化,開班教授制作軟餐,希望照顧者與吞咽障礙人士“同餐同桌”。銀齡社企“The Project Futurus”行政總裁及創辦人文慧妍指,照顧者最關心有吞咽困難家屬的飲食質素,無奈過去社會認知不足,曾有照顧者分享,帶同仿真的“叉燒飯”軟餐到院舍探望家人,院舍職員擔心有風險而拒絕;許多餐廳不允許食客攜帶外來食物內進,令照顧者無法帶同家人出外用餐。

    社企「The Project Futurus」行政總裁及創辦人文慧妍(右)盼照顧者與吞咽障礙人士「同餐同桌」。

    ▲社企“The Project Futurus”行政總裁及創辦人文慧妍(右)盼照顧者與吞咽障礙人士“同餐同桌”。

    曾經作為照顧者、軟餐銷售公司“幸福元氣”創辦人的何浩德感同身受,他分享,6年前照顧患有吞咽障礙的家人,無奈買不到即食的照護食,自制軟餐又沒有指引,壓力甚大,故萌生開公司幫助同路人的想法。其公司自2019年起引入日本的照護食,但該些食品不太合港人口味,團隊便成立自家工場,推出一系列港式照護食,終在本地市場站穩陣腳。

    何浩德直言,本來只想針對個人照顧者,但不少院舍都有心改善“混合糊”的問題。據他留意,現時照護食已覆蓋全港約70%至80%院舍,也逐漸形成軟餐市場,除了有更多軟餐供應商及批發商加入市場分一杯羹,更有餐廳及連鎖快餐店提供軟餐。他認為,軟餐市場潛力大,團隊去年在大灣區開設工廠,把照護食概念帶入內地,目前正與華潤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發適合加在中藥的增稠劑。

    國際吞咽障礙飲食標準化創辦組織(IDDSI)訂立一套適用于吞咽障礙患者的8級制飲食框架,各個級別皆有簡易測試方法。

    6_0_0

    ▲國際吞咽障礙飲食標準化創辦組織(IDDSI)訂立一套適用于吞咽障礙患者的8級制飲食框架,各個級別皆有簡易測試方法。

    訂標準指引 建吞咽友善社區

    要令照護食進一步普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以國際吞咽障礙飲食標準化創辦組織(IDDSI)訂立、適用于吞咽障礙患者的一套8級制飲食框架為基礎,確立一套完備且統一的《照護食標準指引》。社聯“共創—點子匯”經理張展興指,各人對軟腍程度的定義有異,即使醫護人員向病人及家屬說明膳食的質地,家屬都會無所適從,相關指引能為本地醫學界、院舍、照顧者及患者訂立“共同語言”。他期望,各持份者有指引可依,有利香港形成照護食生態系統,讓更多餐廳加入提供照護食的行列。

    自2021年第三季起,醫院管理局也開始應用IDDSI內的飲品框架,為吞咽困難患者提供合適稠度的飲料,亦方便與吞咽困難患者、其家人及院舍溝通。醫管局發言人回覆指,醫護人員會因應病人(包括有吞咽困難患者)的吞咽能力及臨床需要,建議及配搭合適質地的餐點,局方會繼續檢視不同病人的需要,以提供適切的膳食服務和協助。

    然而,現時未有專責機構為坊間照護食產品認證,供應商及照顧者之間講求“信任”。兩年前,消委會曾指出,部分在港出售的預先包裝照護食,并沒有統一使用上述8級制飲食框架,消費者較難分辨是否適合患者食用。香港大學吞咽研究所所長陳文琪指,由于日本照護食的歷史悠久,當地已有一套根深柢固的框架,要統一使用IDDSI標準存有難度。

    她認為,照顧者可以學懂相關框架所配有的簡易測試方法,例如利用針筒作流動測試或作餐叉滴漏測試,在喂食前確保食物的質地適合家人服用,“人人皆可學懂成為專家?!彼m指,長遠亦需要安排合適的機構把關,增加社會對照護食等級的認識,讓照顧者更安心選擇合適等級的照護食,共建吞咽友善社區。

    社企辦軟餐茶樓活動 長者嘆“一盅兩件”

    有社企不時到安老院舍舉辦懷舊點心活動,讓吞咽困難長者重拾飲食的快樂。

    居于院舍的長者甚少出外,到茶樓吃“一盅兩件”更是奢侈。社企“The Project Futurus”早年推出“流動五感大茶樓”社區計劃,把院舍布置成傳統茶樓,再由團隊及義工扮演部長及伙計等,帶同精致的點心軟餐探訪,讓長者重拾光顧茶樓的美好時光。社企行政總裁及創辦人文慧妍指,每次長者都十分期待,更會在活動開始前排隊等飲茶,“他們好開心可以食到燒賣,更會捉住義工們的手,十分感激我們?!?/p>

    她又指,疫下曾經到訪院舍,為長者們送上點心軟餐,留下倩影,后來知道不少長者染病離世,無法探望長者的家屬看到活動照片,都十分感觸,也令她相信工作有意義,必須堅持。雖然團隊是全女班,事前既要制作軟餐,更要搬搬抬抬,但她直言,看到長者吃軟餐時的開心模樣,跟吃糊餐時大相逕庭,都會覺得“無價”,“每一場活動都要做到最好?!?/p>

    供應商灣區設廠 助內地院舍優化食物質素

    香港近年在社福界的努力下,發展照護食的步伐漸漸加快,備受鄰近地方的關注。有供應商在大灣區建設軟餐制造工廠,也有社企到新加坡為不同企業培訓,使其他地區的長者都可吃得更滋味。

    據了解,軟餐在中國尚未普及,不少院舍仍然只為長者提供糊餐及碎餐。香港大學吞咽研究所所長陳文琪博士指,近年言語治療在內地漸漸普遍,公眾才逐漸理解吞咽安全的重要性,“相信日后市民認知提高,就會形成照護食市場?!避洸弯N售公司“幸福元氣”在去年進軍大灣區,其創辦人何浩德指,內地院舍都希望優化食物質素,故會繼續到不同企業作培訓及工作坊。

    社企“The Project Futurus”則受邀到新加坡進行分享,其行政總裁及創辦人文慧妍指,當地人看到“海南雞飯”及“粿條”軟餐,都大感新奇。她形容,當地有相關政策但未有資源廣泛實踐照護食,盼分享過后加深企業對吞咽友善的認知。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日前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簽訂《“照護食”灣區標準合作備忘錄》,希望透過粵港澳三地協作,推動社福界與商界參與制訂“照護食灣區標準”,開發更多銀發產品,促進經濟。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