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糖尿病應該戒甜品?哈佛大學一項最新研究分析逾11萬人數據后發現,每周適量進食1款朱古力,患糖尿病風險竟有機會減21%!究竟吃多少最有效?
糖尿?。芯拷页赃@種朱古力風險減21%
《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今年12月4日刊登上述研究。研究團隊分析美國3個過去有關黑朱古力、牛奶朱古力、總朱古力消耗量與2型糖尿病關系的研究資料,涉及逾11萬名參與者在過去25年內每4年填寫的食物問卷。研究人員再由此追蹤朱古力力攝取與患糖尿病風險的關聯性。
吃哪種朱古力可預防糖尿???
經調整參與者的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如運動、飲酒、抽煙和整體飲食健康程度,以及年齡和家族糖尿病史后,研究有以下發現:
· 每周至少攝取5份黑朱古力的人士,患2型糖尿病風險可減21%(相比每月吃黑朱古力的人士)
· 吃牛奶朱古力則無效,而且有可能增加體重
不過,研究人員亦提醒,吃黑朱古力時必須必須留意以下2大事項:
· 1份黑朱古力約為28克
· 黑朱古力的總可可固形物比例:70%以上
糖尿?。谥旃帕?成分 減患病風險
研究主要作者之一、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博士Binkai Liu指出:“雖然黑朱古力和牛奶朱古力添加糖、脂肪和卡路里的含量類似,但最關鍵的差異在于黑朱古力含有更多可可成分?!笨煽芍懈缓狞S烷醇,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作用,能減輕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雖然研究尚未能完全證明黑朱古力與2型糖尿病的直接因果關系,但這次研究的初步結果已十分令人興奮。
研究作者之一、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營養與流行病學副教授Qi Sun強調,這不代表黑朱古力是預防糖尿病的“靈藥”,但少量食用的確能納入健康飲食的一部份。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糖尿病預防和教育計劃共同醫療主任Dr. Nestoras Mathioudakis則提醒,朱古力屬于加工食品,含有糖分,因此并不鼓勵人們透過食用朱古力來控制血糖。 他建議,想要攝取抗氧化物質,并控制血糖,可以考慮其他來源,例如藍莓、覆盆子、石榴、蘋果和茶等。
糖尿病丨全港患者逾70萬 8大癥狀最常見
香港醫管局的數據指出,目前香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占總人口約10%,即每10名港人便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數目急升。糖尿病更有年輕化趨勢,年齡35歲以下人士有2%發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如空腹血糖大過或等于7 mmol/L,或餐后2小時血糖高于11.1 mmol/L的人士,則可判斷為患上“糖尿病”??崭沟亩x為禁食8小時以上。當中,糖尿病主要可分兩大類型,并會出現以下常見癥狀:
第1型糖尿?。ㄒ葝u素依賴型)
· 病因:胰臟內制造胰島素的細胞遭受破壞,不能制造胰島素。
· 原因:與遺傳、自身免疫系統出現毛病或環境因素有關。
第2型糖尿?。ǚ且葝u素依賴型)
· 病因:最常見的類型,體內的胰島素分泌正?;蛳鄬π┪p少,但胰島素不能發揮功能,病因是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性。
· 原因:與遺傳、不良飲食習慣、體形肥胖或缺乏運動有關。
糖尿病者初期常見征狀:
1. 經??诳?/p>
2. 小便頻密
3. 感到飢餓
4. 體重下降
5. 容易疲倦
6. 視力模糊
7. 傷口不易愈合
8. 皮膚痕癢,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
糖尿病丨小心2類并發癥 嚴重恐中風/截肢
據醫管局資料,糖尿病有機會引起急性或慢性并發癥,嚴重者有機會導致截肢或致命風險:
1. 慢性并發癥
若糖尿病控制不當,血糖長期偏高,血管和神經系統容易受到損壞,令身體器官長期受損,甚至喪失功能,有致命風險:
· 腦:腦血管病如中風等
· 眼睛: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
· 心臟及血管:冠心病、心臟衰竭、高血壓
· 腎臟:蛋白尿、感染、腎功能衰竭
· 足部:神經病變、血管病變、潰瘍、感染。如下肢潰瘍感染長期不愈者,可能需要截除下肢
2. 急性并發癥
急性血糖過低(血糖少于3.9mmoil/L):
· 患者可能出現會出心跳加速、嚴重饑餓、頭暈、眼花、震顫、發抖、冒冷汗、嘴唇、舌頭或手指有麻痺感覺,昏昏欲睡、甚至神智不清
· 若患者清醒,可服用15克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方糖/果汁糖3粒、3茶匙砂糖、普通汽水或果汁半杯,征狀改善后加面包1小片或餅干3-4塊
急性血糖過高(血糖等于或超過15mmoil/L):
· 患者可能會呼吸快而深、有惡心、嘔吐、劇渴現象、并引致神智不清或昏迷情況
· 此時患者應盡快送院醫治
糖尿病丨如何預防?須調整飲食/運動?
香港醫管局指出,肥胖是一個引致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因此可以透過預防肥胖去減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以下是一些預防肥胖建議:
· 保持理想體重,體重過胖者,宜定下減重目標(5-10%現時體重)
o 亞洲人的理想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 BMI)為18.5-22.9
o 體重指標= 體重(公斤) ÷ 身高(米)÷ 身高(米)
· 均衡飲食,以“三低一高”- 即低脂肪、低糖、低鹽及高纖維素飲食原則為目標
· 保持活躍,定期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建議每星期最少五天進行30分鐘或以上運動)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衛生署、醫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