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也憂慮晚年患上認知障礙癥,不過,英國一項新研究證實,只要每天做好2件事,即有助增強記憶及認知能力,翌日見效! 長遠而言,更可預防認知障礙癥。
認知障礙癥 | 每天做好2件事 記憶力翌日變強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今年12月10日在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發表上述研究報告,旨在探討體力活動、久坐及睡眠與翌日認知表現的關系。
研究邀請了76名50歲至83歲、沒患腦退化癥的成人佩戴測量儀器,連續8天追蹤他們的睡眠狀況,再安排他們進行簡單的線上認知測試,記錄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和處理速度等能力,并有以下發現:
每增加30分鐘運動,參加者的記憶力分數平均會增加2-5%。
每晚睡眠至少6小時,參加者隔天的記憶力、注意力和反應速度有改善趨勢。
久坐行為每增加30分鐘,參加者隔天的記憶分數便呈現小幅度下降。
研究團隊指,每天進行3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并在晚上擁有至少6小時的睡眠時間,均有助改善翌日的認知能力,但久坐行為則有損大腦記憶。 研究亦證實身體活動有助增加大腦血流量和刺激神經傳導物質,其持續時間也似乎比過往研究所預期的更長。
研究團隊總結,維持認知功能對長者晚年的生活質素十分重要,體力活動已被證實對維持認知能力有正面影響,加上良好的睡眠質素,長遠而言甚至可預防認知障礙癥。
認知障礙癥 | 前/中/后期癥狀大不同 這時候開始難自理?
根據香港醫管局資料,認知障礙癥(腦退化癥)是因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患者的記憶、理解、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能力都會受影響,部份且會有情緒、行為及感覺等方面的變化。
醫管局估計,香港70歲以上長者當中,每6名女性或每10名男性就有1名患者。 其中,阿茲海默癥為最常見的類型,占香港長者病例約74%。
1. 早期癥狀(第1-2年)
在此階段,家人和朋友通常會以為患者的癥狀,只是因為年紀漸老而出現的正常老化過程。
失去短期記憶
表達或理解抽象事情時感困難,如表達身體不適、心情感受等
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
學習新事物及跟隨復雜指令感困難
判斷力減退、基本自理活動仍能應付,但需旁人提醒
2. 中期癥狀(第2-5年)
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早期的困難會更加明顯。
混淆遠期記憶和現實情況記憶、偶有詞不達意的情況
行為性格轉變,或會容易情緒不穩
需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3. 晚期癥狀(第5年后)
患者生活幾乎完全依賴別人,不能自我照顧。
記憶缺損,連熟悉的人和事也會忘記
身體活動及精神狀況出現衰退
未能有效表達及溝通
不能處理日常生活、需要長期照顧
生理時鐘混亂
認知障礙癥 | 6大因素增患病風險 飲酒過量也傷腦?
認知障礙癥可以發生在任何人士身上,但有下列風險因素者,患上此病的機會可能會增加:
年歲越大,患病風險越高
有認知障礙癥家族史
心血管疾病 (如高血壓,高血脂等)
糖尿病
腦損傷歷史
飲酒過量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