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習慣】糞便可以反映健康狀態,甚至揭示患癌風險。有研究發現,若排便出現2種特征的人士,患上多種疾病及死亡風險也大增,患癌機率恐高2.4倍!
排便習慣︱出現2大特征 患癌率高2.4倍
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在其Facebook專頁撰文指,自己經常被問到“我每次吃完東西就想大便,會不會有問題?”及“我兩三天才大便一次,算正常嗎?”到底常去大便的人,經常便秘的人,到底有何健康風險?便秘是患癌警號之一?
不同的排便習慣如何反映健康狀況?
針對這兩個常見的排便問題,錢醫生引述2022年美國一項研究講解。該研究于分析了14574名成年人的排便習慣及健康變化,平均追蹤期為7.6年。研究人員按糞便型態分成3個種類——松軟糊狀的“軟便”、長條成型的“正常型”和“小顆硬塊”的硬便,并以每天排便1次、1周排便7次且皆是正常型糞便,作為比較的標準。
大便特征1︱軟便
· 每周排4次軟便:死亡率高1.78倍,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高2.3倍,患癌風險癌癥高2.4倍
· 每天1次軟便:死亡率高1.3倍
· 每天排軟便數次,死亡率、患癌癥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均無增加
大便特征2︱硬便
· 每周排4次硬便:死亡率高1.5倍,患癌癥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沒有增加
· 每天1次硬便: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高2倍
· 每天排硬便數次,死亡率、患癌癥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均無增加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錢政弘醫生總結如下,其中有1類人要特別小心:
· 每天排便數次,不管是大便軟或硬便,均不會增加患病風險。
· 若不是每天排便,只要大便屬于正常型,死亡或患病風險也不會增加。
· 每天大便也偏硬的人士,要注意心臟病發風險,排不出來時,寧愿多上幾次也不要過于用力。
· 最危險的族群是:沒每天排便,但排軟便的人士,死亡率、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風險也會增加。
排便習慣︱大便太軟/太硬還有何風險?
糞便軟硬為什么與多種疾病有所關聯?錢政弘醫生解釋指,影響排便次數或形狀的原因眾多,與飲食習慣、腸胃機能、情緒、日?;顒恿康冉杂嘘P系。
如果大便偏軟或者偏硬,很可能是腸道菌相失衡引起,連帶會引致各個器官慢性發炎和免疫失調,從而導致大腸易激癥、心臟病、糖尿病、肥胖、脂肪性肝炎、柏金遜癥、阿茲海默癥等疾病。
便秘成因及特征
到底何謂便秘?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便秘通常指排便習慣改變,排便變得不頻繁、每周少于3次,糞便太硬或太小,或是很難排便,是常見的問題。
便秘主要成因
1. 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飲水不足或食物中缺乏纖維質
2. 一些藥物的副作用
3. 一些消化系統疾病或全身性的疾病,如糖尿病及甲狀腺功能減退
預防便秘方法
1. 多吃高纖維質的食物,每天要吃3至4份(約6至8両)或以上蔬菜、2至3份水果;可選用高纖維的谷物類食物,如麥包、麥皮、紅米飯等。糖尿病患者請先咨詢家庭醫生或營養師意見。
2. 要有充足的流質,如清水、清湯、果汁。
3. 每天適量運動以協助腸臟蠕動。
4. 作息定時,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稍谠缟掀饋硐群人栽黾颖阋?,或在早餐后上廁。
資料來源:錢政弘胃腸肝膽科醫師、衛生署